[[余纯顺的行走日记]]专辑(一) 1988年7月1日--1988年7月30日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收藏文化 |
http://img.todayonhistory.com/201110/26/1710292011233569.jpg
[[余纯顺的行走日记]]专辑(一)
1988年7月1日--1988年7月30日
1988年7月1日
清晨4时,父亲、三弟和我即早早起来,乘早班车赶至上海西区葛隆,葛隆是上海同江苏省的交界处,在沪一侧。父子三人至葛隆镇邮电所盖了第一枚邮戳,时间是上午8时正。然后又至葛隆检查站竖有上海市的界碑处合影留念。9时正,父子郑重告别,我一人向北,正式踏上“孤身徒步环行中国”的万里征途。此行的第一站是江苏的太仓。11时30分,我到达太仓,并与太仓邮电所盖了第二枚邮戳。邮电局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皆给以方便,问长问短,令我感动。中午于太仓处吃了一碗面,觉得时间尚早,便又继续上路。下午,骄阳似火,气温在35摄氏度左右。我走的这条公路,是上海连接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以至东北和首都的陆上干线,来往车辆甚多,皆响者高音喇叭呼啸而去;有的地方公路宽度不够理想,我得提防这车辆才是。下午地气向上蒸发,头上烈日当空,我浑身湿透,如水里捞上来一般;一路上已喝光两壶水,仍觉得口渴难忍。我为防中暑,于是大嚼父亲临走时塞在我包里的牛肉干,以期补充些盐分。
我生平第一次只能以步代车,面对穿梭而过的万千车辆,我想着想着,感觉有些滑稽,甚为好笑,但我只能这样,否则就不成其为“徒步”了。
下午2时,走路速度只得慢下来,因为双脚掌前部靠大指处已磨出两大泡,走一步都需忍受极大痛苦,于是只得找一避阳通风处稍作休息。在太仓时,我已感觉身上背两只包不妥,故将挎包内物件移至背包,而挎包又成多余。考虑到行程漫长,不能负担任何无用之物,故将挎包换了一只西瓜,一次全部吃光(因为实在是太热、太渴了。)。下午6时正,天气骤变,倾盆大雨突然而至,我忙不迭躲进一路边餐馆;同时也解决了晚饭之虞。此时我已至太仓北首的双凤镇,故住进双凤旅馆,费用还可以,仅1元5角,在我的费用预算之内。而太仓却要4元,对那个价钱,我只能落荒而逃。
晚上痛快的洗了个澡,便坐下来给学院王、赵老师写信,蚊子特多,只能躲进蚊帐内写。临睡前,找了一瓶热水,泡了脚,将两只脚掌下的血泡挑破,挤出血水。我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能熬过先期这一关,以后会逐步好转。万里征途而无“泡”,岂不怪哉!为积蓄力量,尽量少消耗体力,以期明早趁早晨温度低、精神好而上路,故早早睡觉。然时间已11时30分矣!
明日进程拟到常熟。
今日唯一遗憾的是:“江苏省”的界碑不知怎的,从路边倒仆在农田里。我曾跳入田中,试图拉上公路,然非有神力而不能挪动,故未拍成江苏省界碑的留念照。
我知道,最难熬的是7、8月的高温,但必须熬过去。
1988年7月6日
这是我一生中很难忘却的一天。大清早,我即背着行囊,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向明朝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的故里。霞客故里距现今的江阴马镇约二里地,途中,苍松翠柏夹道,阡陌纵横田间,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地。中国自古有山清水秀孕育文人奇士之说,徐霞客之所以成为徐霞客,恐怕不无道理。
霞客故居现今已辟为“徐霞客纪念堂”。“文革”后,江阴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一纪念地,出巨资加以修复。修复后的“故居”尽可能保持原样,然其规模则大不如前了。听当地老人说,霞客祖上好几代都在京朝做官,故居原是九进九间的带有厅堂的官宦住宅,而修复后,只有两排一进的房舍了。“文革”中,故居惨遭破坏,仅留下一株高六尺余、树身直径须两人合抱的罗汉松为原有实物,是霞客故居的唯一见证。此外就是“文革”中被徐氏后代偷偷砌在隔墙中的七十多块长二尺余、宽一尺的石刻碑文幸免于难了。然而,从“故居”现今陈列出的照片、文字、书籍及徐氏宗谱等物件上,已可详尽地了解霞客的生平、事迹。
霞客出生于明代末叶,属宦官后代,自幼博览群书、不尚仕途。其母王氏是个文化造诣很深、极有见地的妇女,非常支持其子闯荡天下,建功立业。徐霞客故居中有一雕塑石像,名为“慈母教子”。相传,霞客21岁时,向其母说明要去游遍国中山川湖海时,其母不但不反对,还亲自送其子于家乡尽头的小桥上,以壮行色。临行前,还叫霞客将祖父从京城带回的盆栽罗汉松移植在庭院中作为纪念。霞客一去,多年不见音迅。其母在家纺纱织布,不觉已到垂暮之年,两鬓如霜,眼睛将瞎,却还等着儿子回来。我宿在马镇客舍时,及至到达霞客故居,已听到不下十余位徐氏后代说起徐母“乱穿腰裙倒拖鞋”这一典故。传说:徐霞客21岁出游,53岁患病回家,凡三十余载,回家不过数次。最后一次相隔多年,其母已80高寿,听得儿子敲门声,其母欣喜异常,忙乱中来不及扭好大衣襟衣服的纽扣,只往腰裙里一塞;同时,从炕上下地时又把鞋子倒拖在脚上,忙去开门迎接儿子。这就是有名的“乱穿腰裙倒拖鞋”的典故,意即慈母既支持儿子干一番事业,同时又念子心切的复杂心理。
霞客一生遍游大半个中国。第一次游太湖,初次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此后又溯长江而上,考察出长江的上游发源地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推翻了古书“禹贡”中的说法。他的重要贡献是在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遍查了石灰岩、溶洞,是世上最早的探索溶洞的先驱。霞客以毕生心血和生命写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为传世名著,至今还在大学课本中作教材。这本书文笔清新,既有科学考察价值,有是很好的文学作品,非生临其境,跋山涉水者而不能写出。霞客一生漫游屡遭险境,曾有湘江遇盗逃脱性命、山中患病被山民救活等奇遇,为中华古代一奇才。由于一生颠沛流离,染病甚多,53岁重病而归,次年病死于家乡,仅活了54岁。但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能放着家中极好的条件而不顾,不贪图宦官仕途,甘于跋山涉水,走前人未走的路,实为精神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霞客故里的人民待人甚好,闻我远道徒步而来,皆悉心相助,指点路津,端茶送水,告诉我许多轶闻逸事,甚得裨益。于是,我体会到了江南民情。“纪念堂”工作人员徐野声还同我交了朋友,据他介绍他是徐氏后裔。参观时,南京师范学院学历史的两位大学生还同我在霞客墓前合了影,其中一位叫杨海强的还让我签名留念。
出得霞客故居已是中午时分,我于下午3时,冒着酷暑离开马镇,向江阴前进,一路上默记着这位古代老前辈的事迹。马镇向前约4公里即时锡澄公路。从锡澄公路往北20多公里处即为江阴城地界。我知道为了参观“霞客故里”已绕道四十里,耽误了一天路程。我想连夜赶到江阴,明天一早可以过长江。所以我加紧赶路。锡澄公路上少有饭铺。晚上9时,我到达离江阴城不远的江阴月城花瑭迎宾饭店,进去一问,已没有饭供应。
正在关门前自己吃饭的工作人员,见我又饥又累的样子,动了侧隐之心,问我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我皆以实相告,同时出具了证明和一路的邮戳本。此时,经理和三位女服务员马上让我留下,同他们一起吃饭,菜有白鸡、蛋汤、排骨、甚至还有“田鸡”肉,我不但得以饱餐一顿,还喝了一瓶啤酒,饭后结帐,他们皆不肯收,答曰:你能成功,不要忘了写信告诉我们就行了。吃饭间,有位乡镇企业的大队书记特地来看我,问的很仔细,一再表示赞赏并祝我成功。这一切,令我感激万分。我这个人,从小至今,常感觉精神上有一种重负,有一种难以摆脱的说不出的孤寂,我常感到孤单。可这短短的出游的6天中,我还是感觉到了人情的温暖的。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能延续至今,不正是靠了象徐霞客这样舍身前行的伟人、开拓者,以及这么多善良、宽厚,崇尚创造的人民吗?呵,黄天厚土,耿耿吾民。
出得饭店,已是晚十许,公路上一片漆黑,为防蛇咬,我走在公路中央。我估算一下,到江阴城非半夜2点不可。睡觉是没地方了,不如慢慢走,累了就在公路桥上休息。田野里的萤火虫在四处闪光,夜风中飘散着泥土、庄稼的香味。此时汗也出得少,我可以尽情享受这异地乡野的夜色,半夜2点30分我到达江阴城,在城里找一个地方灌满了一壶自来水,径直往离江阴城2公里的长江轮渡口走去。我料想那里风大,少蚊,又可以观赏长江夜色。明早可搭头班船去对岸。再说,我是多么渴望见到长江呵!
经过5天的行军(一天为观赏),我终于从东海岸的上海市到达了长江下游的江阴口岸。
1988年7月7日凌晨至拂晓,我露宿在风清气爽、江水滔滔的长江边,度过了难忘的一天,结束了难忘的一天。
埃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我就可越过长江去向北方。经过一夜的艰苦行军,我终于在7月7日清晨3点30分左右到达长江岸边。哦!这是我梦萦魂绕中常惦记着的
长江呵!今天,我步行到她身边了。若干天后,我还将越过青藏高原从她的源头走过。我望着星空照耀下的滔滔东去的江水,想的很多,从盘古开天到折戟沉沙的赤壁大战;从百万雄师下江南到长江漂流……。长江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的两条大河,她们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从她们身边走过,有多少百姓在她们的两岸辛勤劳作,休养生息……。望着长江,会使人感觉宇宙之辽阔无限,而人之渺小短暂。乐观者,会因此勇于进取以免生之不可逮;悲观者,会因此消极颓废悲叹生年不满百。
我倚靠在江边的石栏旁,不觉睡去。睡梦中还依稀听到江涛拍岸和远处的汽笛声。当我醒来,已是旭日腾出江面、霞光和水色交相辉映之时。我搭上第一班轮度过了江去。
长江北岸的靖江市,离岸约9公里。我在岸边的八圩邮电所盖了邮戳,准备走完这9公里后便找一住所休息。因为此时我已发现我的双手从上到下都肿了,手指肿的如透明般发光,我估计这是出汗太多的缘故;更为严重的是,我的双脚已很难迈步,水泡已肿胀流脓水,左大腿处出现了很大一块上海人俗称的“性阳核”。我知道,我非得休息几天不可。我只有把脚治好,才能大踏步前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必要时,为了进两步还可“退一步”,何况我一夜劳顿,是应该休整一两天了。我清楚,耽搁的路程,以后是可以追上来的。于是我一步一步坚持走到靖江城,在城里个体户开的“秀珍旅馆”住了下来……
1988年7月20日
今晨7时,离开淮安向18公里以外的淮阴市前进,一路沿着古运河走。古运河的水变得比在高邮、宝应境内要清澈得多。前面冠一个“古”字,也许是此段运河的水道、河床保留了隋唐时的旧貌罢。水清则是因为离长江远了,长江水带进的泥沙,早在前段运河中给沉淀了。
我打听到汉大将军韩信的“钓鱼台”和“漂母祠”以及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皆在我前去淮阴的路上,于是萌发了思古之幽情,欣然前往,逐一瞻仰之。这也是合乎我的性格的。自儿时的我,就崇敬历代在文治武功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如今恰遇此千载难逢之机遇,且又顺道而往,岂能错失良机!
出得淮安城西门,向北折上公路仅一里半路程处,便是汉代被封为淮阴侯的韩信从前钓过鱼及受漂母食物的所在地。该处在古运河东岸,内有一湖,水草丰茂,正是钓鱼的好场所。淮安市人民政府已在此修整了“韩侯钓台”、“漂母祠”、“千金台”,并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可惜我去时时间尚早,“漂母祠”未开门,只能在外面粗略地看了看。我凭记忆想起了从前在古史中看到的一些有关韩信的故事。
韩信少年时便有雄才大略。但因生活穷困以钓鱼为生(且又受过当时恶少之“跨下之辱”)。有几次未有鱼获,几乎饿死。当时常在河边漂麻织布的一老妇“漂母”,常以饭食赠韩信果腹,使之得以免死。韩后来替汉高祖刘邦攻城略地,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大功,被封为“淮阴侯”。韩信不忘少时漂母的救命之恩,特地回归桑梓以千金赠还漂母。此乃以德报德,真丈夫也!漂母死后,还为其造了“漂母祠”以资纪念。如今的“千金台”、“漂母祠”、“钓鱼台”乃是记述这段故事之历史文物。
又及:据说后人在韩信墓前刻有一段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是说韩信弃项羽改投刘邦后不得重用,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追来了汉朝四百年江山。后来又是萧何诱使韩信进入长乐宫,被刘邦之妻吕后所杀,寥寥十字,概尽韩信一生。
我在韩信故居处拍了三张照,分别为“漂母祠”、“钓鱼台”、“千金台”。三者皆为外观,内里则无从见得。惆怅思绪良久,终于离去。一路深为韩侯惋惜:如果没有漂母,就没有韩信;如果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西汉王朝;而韩信终为刘邦的老婆所杀。自古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说。而同韩信共过事的张良则聪明的多,西汉王朝初建时,张良便“功成身退”隐居江湖,不知所终,被传为千古美谈。
淮安城真乃人杰地灵处,离得韩侯故居仅三里多路,便是吴承恩故居。故居在淮安河下村,离开古运河,向东折进约一里路,有一林木掩荫处便是明代号为“射阳先生”的吴承恩故居。故居8点开门,我到达时还差15分钟,于是先在故居门匾前拍了一张照。工作人员得知我于上海远道步行而来,便让我免费参观。故居内有吴的家谱、一生经历的图表、照片和文字解说、吴的棺木残片,以及最初版本的《西游记》。吴少时便以文名“冠于乡里”,一生“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补了个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仅一年,便“拂袖而去”。吴于60岁左右才开始动笔创作古代名著《西游记》,为观察猴子习性,还特地跋山涉水去远方考察。稍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不会明白,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折射,吴之写妖魔圣候,无非是托神怪喻人事罢了。《西游记》完成后,吴不敢以真名发表,且以“悟山道人”的名义发表,死后多年,才得以大白人世。该书四百多年来能轰动古今中外,乃是吴当初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问及故居工作人员,才知平日里国内外众多阶层人士前来参观络绎不绝。现今,管理上由个人搞“承包”
无奈近期内天气酷热,参观者寥若晨星。吴晚年非常凄苦,妻子亡故,爱子早夭,最后自己在愤世嫉俗、贫困交加中撒手西归,但他的文学巨著却永垂史册。
韩信、吴承恩两处参观完毕,我继续向北前进,13时20分于酷热中抵达淮阴市内,并盖了邮戳。
我感觉今日收获不小。下午天气还会更热,不宜再强拼,干脆打住,借宿于淮阴市个体户金淮旅社,以便早些休整,整理日记。
明日,我将临时改动前进方向,不朝宿迁、徐州方向前进。,而盖为沭阳、新沂进发,入山东境内的苍山枣庄。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早些穿过江苏省,进入山东。
古运河进入淮阴后向西转经泗阳往徐州方向而去。我沿着大运河东岸整整以走了一个多星期,明日我将同他分道扬镳。再见了,大运河!
明日拟前进至淮阴同沭阳之间的钱集镇或华集镇。
1988年7月23日
今日是值得庆贺的一天,本拟行进到沭阳和新沂之间的高流镇即停止;但是我却于清晨6时30分起步,经过14小时的连续行军于晚上8时30分超越高流,直接抵达新沂县城。创了自出发以来,日前进最高记录--整整走了52公里(104华里)。这是值得庆贺之一。
其二,我通过23天艰苦的行军,终于从南至北纵向穿过了整个江苏省。目前,我已抵达江苏毗邻山东的最后一个县城--新沂。明日,我将告别江苏,进入山东省。如果除去我在江苏靖江秀珍旅馆8号至11号的4天治脚伤的天数,那么,我实际仅用了19天的时间穿过江苏,比原定20天的时间还提前了一天。看来,我当初制定的行军计划还是切实可行的。
其三,截止今日为止,我的脚上已磨破了12只泡,但均已开始长老皮。我的脚已一天比一天能跑,看来今后因脚而妨碍前进的可能性已不大,我开始度过了脚伤关。此外,开始几天,我曾出现过手脚浮肿的现象,目前症状已消除,完全恢复正常,看来,今后人体只会变的精瘦利索。
其四,虽则炎夏尚未过去,然我已适应了气候条件,随着向北挺进及秋季的到来,我能熬过气候关。炎热的天气,是我23天中最大的“死敌”,它对我的恶劣影响终生难忘。我每日几乎都是在室外气温高达50~55度的高温下艰苦地前进着,从早到晚浑身湿透,如同河里捞上来的一般。只要我体力稍差一点,毅力稍弱一点,那就很难预料我能否于今日抵达江苏和山东的边界。千言万语,我只能简单的说一句:那么炎热的天气呵!
今日为何能创日行进最高记录(52公里)?主要是得益于新沂县的“文明公路”。这是我至今所遇上的最好一段公路,公路宽敞平坦不说,主要是公路东西两旁皆排列着整齐密集的大白杨树,树荫遮蔽了烈日,使我得以在树荫下自沭阳县城直接到达新沂县城。而烈日无奈我何!因此,我有足够体力连续行进14小时,走完52公里的漫长路程。此外,我昨日于沭阳的一夜睡的较好也是一大有利因素。今日我于8时45分在沭阳庙头镇盖了邮戳,于15时正抵新沂境内的高流镇盖了邮戳。晚上8时30分抵达新沂县城,邮局以关门,明日加盖了邮戳。
明天,我将抵达山东省的琰城,后天由琰城至苍山,然后经枣庄、腾县直指孔子的故乡曲阜,再北上泰山之颠。估计7天后能至曲阜,10天后能至泰山,20天后即能走出山东省,进入河北省。英国大诗人雪莱曾说过:“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我要说:炎夏即将过去,凉秋还会远吗?
到孔子故乡去一瞻和泰山顶上宿上一夜,以观来日之旭日初升,这是我向往已久的事,我将靠着双腿一步一步去实现之。
目前,我唯一担忧的是,经费的不足,原本预算的5元一天是无论如何不够的。为此,我节省着每一分钱。
目前,尚无法借宿不花钱,埃到北方后尽力争取。我每日里伙食吃的很差,仅以面饼、馒头果腹,常有饥饿之感。我知道,这样长此以往会影响体力。唯愿进入北方后,食物能便宜一点。过了夏天又可省去不少茶水钱。
今日一整天,我完全喝的是路边人家的井水,中午曾感觉有一小阵子肚子疼,后来我快速行进,出一身汗,又讨了几只大蒜头吃下,即又恢复如初。这几日,裤裆处,大腿间常因摩擦后感到疼痛,我变换着穿内裤的办法
今日穿三角裤,明日穿平角裤,变换着摩擦部位,疼痛也好一些。别看是小事,它常使人难堪。进入新沂县城的最后几公里,我就是一拐一拐的前进的。长途行军,够考人的,但我非常乐观。明日我将抵达山东琰城。再见了,江苏省!
1988年7月30日
今晨11时,至曲阜市邮局加盖昨日未及加盖的戳,然后,前去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三处古迹。昨晚我于左脚处贴了一张虎骨伤痛膏,又用热水泡了脚。今晨起来,左脚伤痛居然好了,我心中暗喜。现在仅剩下腰后那只泡了,要等其脓头熟透后挤出脓水,再涂上些红霉素药膏,估计也会好。但这几天还要疼一段时间。管不了这么多了,我得抓紧一天时间,“朝圣”完孔老夫子。
孔庙是孔子死后,用来祭祀的场所。孔府则是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后代世代居住的地方,两处相距不过400米,很快便看完了。然后又出得鼓楼,往北走五六里路,便是孔林。孔林是孔子墓地,及世代孔姓家族墓葬处。我在孔林中迷失了方向,好半天才找到孔子墓,并拍了照。还见到了子贡守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独子贡哀思难绝,又守了三年。现有子贡庐墓祠一所,以纪念这位孔子高徒的尽忠竭孝。
参观完毕,遇上大雨,躲避于孔林前一饭馆里。雨停后回旅馆。公路上有不少仿古马车,专门载送游客,古色古香,颇有趣味,外国人、侨胞乘之游兴甚浓,可惜我不能乘,只能徒步。不过今天不是“一条半腿”,而是两条腿了。我这人有伤痛一般恢复得很快,从小如此。
明日,我将前往曲阜至泰安之间的大汶口镇。后天直达泰安市,有可能便直上泰山极顶——玉皇顶。上得玉皇顶一定要在泰山顶上宿一夜,以便来日清晨在山顶上欢看太阳从东边初升时的壮观。人说,上得泰山不观日出,等于没去。我岂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除了江河湖海,我也极喜爱高山峻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