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苏州虎丘千人石解说

(2017-01-14 21:40:20)
标签:

景色

故事

情感

旅游

历史

分类: 100道风景读懂江南

虎丘塔被誉为东方的“比萨斜塔”,塔下的千人石就是成语故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发生地。

晋朝时,有个和尚俗名叫魏道声。他自小出家,苦读经书,研究佛学,精通佛典,才华出众,故众其称曰道生法师,尊称为生公。此公长得还很帅,被叫做才俊法师,用现在的话叫小鲜肉。后来因其师父竺法汰来自古印度的天竺,故改为竺姓。

竺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的《涅盘经》,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推断,他说,“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阐提人也就是五逆之人,一阐提梵音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被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翻身。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因为当时《涅盘经》还没有完全传过来,只有上半部,这位才俊法师悟性好,就写篇论文,认定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竺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得了!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当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竺道生被赶到了南方的蛮荒之地,就是苏州,金山这一带,他在山上住茅蓬,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着一些石头讲。

一次,竺道生在苏州城里,看到虎丘山风景不错,就在这定居下来,传经布道。当地人听说虎丘山来了高僧后,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去听经的人都把虎丘山上的一块大盘石,叫“千人石”坐满了。生公在虎丘山讲经的消息很快就在苏州传开了,听他讲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苏州知府得知后,怕冒犯朝廷,便下令不准生公讲经,并把听经者全部赶走。生公并不回心,依然坚持不懈。没有人听经,就请石头、百鸟当听经者;就连白莲池中的水也会盈满起来,所以说“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花听了他的经都开了。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后来呢,《涅槃经》下半部传也到中国,果然佛说一阐提人最终也能成佛,印证了竺道生的观点,证明他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比喻道理讲的透彻,使人心服口服,还比喻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不过,关于这红红的大块石头还有千人石渗血之谜的传说:说的是游人雨天至此,千人石就会幽幽地随着雨水溢出渗血,千百年来,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相传,千人石下还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的坟墓。据《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发五都之士十万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扁诸之剑三千,盘郢、鱼肠之焉。”坟墓修好后,吴王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残忍地把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于是,每当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传说那是十万能工巧匠向游人们诉说那无尽的怨情。

传说归传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用现代科学技术终于解开了渗血之迷。原来,千人石下有一层名叫流纹岩的岩石里含有铁元素,在晴日太阳的暴晒下,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了氧化铁,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吹打侵蚀,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在千人石外,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对面的石壁上刻着:“千人坐”三个甲骨文字,你可千万别念成:“坐月子”,因为古时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哦,o(∩_∩)o 哈哈...

虎丘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它可是苏州人心目中神圣的山,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虎丘山很小,走遍天下名山,看到的都是“深山藏古寺”,只有虎丘却是“山向寺中藏”。虎丘山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和古老传说,要解读苏州,还真得跟着传说访虎丘,此山称得上是苏州的露天历史博物馆。相传,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夫差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从那以后,历代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无一不在虎丘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故事。有王侯,有名士,有僧人,有艺女,在这不长的山道上,虎丘竟以非凡的魅力,吸纳了各异的文化在这里承载、生辉。这一条是拾级而上的山道,却象是走在漫长时光的甬道上,一路都是远远传来的悠久故事,从一个传说到另一个传说,因而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被一些传说牵着走,想放也放不下。浓缩的都是精华,虎丘就是这样的精华,它浓缩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它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沧桑,它展览着两千多年的沧桑。那些可触摸的传说,那些凝固的时光,能够深地感动了你吗?

(苏杭/文,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http://s13/mw690/003ybTk5zy77ZdfoLV2d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