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唐县丧葬习俗
(2013-05-26 19:03:10)
标签:
民俗文化 |
124 唐县丧葬习俗
唐县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齐全,地域广,各地丧葬习俗复杂多样,主要形式为:
县内山区、丘陵、平原、齐全,地域广,各地丧葬习俗复杂多样,主要形式为:
1、叫魂。人咽气后,长子上房哭着叫魂。家人跪哭,烧“倒头纸”。给逝者穿装裹衣
2、停尸。置一门板于堂屋,逝者头朝西,仰卧其上,双脚用麻绳绑住,全身由“蒙单”覆盖。门板前置一桌子,将逝者遗像四周镶黑边置于桌中央,点上蜡烛(长明灯),放香炉燃香,摆放供品,放一碗小米捞干饭,“打狗棒”(筷子长的细棍插上捏的烟火烤过的面棒)插于其上,桌前置盆或三块土坯围成三角形用于烧纸。将亡者的枕头内的装填物倒于街门前。
有的村人逝世后在院中搭灵棚,停尸。
3、报丧。人咽气后要放二踢脚,以告众乡邻,家中有人逝世;“管事”的派人到亲戚家去“报丧”。
4、开书。由阴阳先生写出“殃榜”,也叫“开书”。写明逝者生卒年月日,贴于街门侧。分男左女右。一说殃榜为阴间的户口。同时要挂“祚钱”。也分男左女右。阴阳先生要糊纸马、哭丧棒、引魂幡。
5、破孝。儿子戴孝帽,穿孝衣衫。女儿戴孝巾,穿孝衣衫。侄儿(女)孙子辈戴白孝帽或白孝巾。近当家子(五服内)入伙吃饭;远当家子(五服外)则不入伙吃饭,只是发送当日入伙,但也要戴孝帽或孝巾。有一种说法叫“进了门儿没黑人儿”。意为都要有孝(白)。县城内机关工作人员则戴黑纱。
6、守灵。逝者晚辈昼夜守在灵前。要使长明灯不灭。灵前铺上稻草或谷秸,子女要披麻戴孝坐跪草上守灵。有的逝者当日入土,有的逝者要停尸三天。
7、打棺罩。由女儿为逝者由纸匠打棺罩和纸扎,包括童男、童女、宅院、房屋、摇钱树、家电、汽车等。
8、吊唁。亲朋好友为逝者吊孝,有的送果供,有的送花圈,有的送挽嶂,有的送礼金。男子吊孝时,由孝子在灵前点烧纸,吊孝者磕头(四个)或三鞠躬,孝子向吊孝者磕头还礼。女人吊孝称烧纸,要在灵前哭,由女晚辈跪下搀扶,称还礼。境内有死者为大的说法,凡吊孝者均对亡者施礼。
9、刨坟。刨坟要由长子先挖三下后,再由掘墓人挖刨,坟讲究向口,头枕脚蹬何处都有讲究。
10、净面。入敛前由长媳或长子用棉絮蘸水为逝者净面,民间称为“沾脸”。
11、火化。境内平原及浅丘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要求火化。有的地方火化前按辈份辞拜逝者。届时将逝者用灵车运至火葬场火化,将骨灰置于骨灰盒内。有的人家将骨灰盒置于棺材内,一切仍按旧习俗发丧,没有起到火化的作用。
12、入敛。棺材底撒“垫背钱”(硬币),五谷杂粮等,垫铺补褥,放逝者生前喜爱之物及壶碗,洗漱用具等。从灵堂移至棺内时,门前要用席子或伞遮挡,不让尸体见天,称遮尸,同时用铁锨顶住屋门框。
13、盖棺。尸体入棺,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孝子哭天喊地,“管事的”高喊“盖棺”,攒忙的将孝子们推向一旁,将棺盖置于棺材上并用钉了钉住。如逝者为女,娘家人不到不得入敛。有的娘家人难为主家,入敛时故意拖延不到,使丧事不能按时进行。
14、出殡。吹鼓手奏哀乐。众孝子辞拜逝者,然后长子持引魂,其余孝子持哭丧棒,跪于街门灵柩前,长子“摔献”(砸碎盛打狗棒的碗),然后起殡。长子持引魂幡在前引路,孝子随后;女儿儿媳趴在棺材两旁哭,其他孝女乘车随棺柩后。阴阳先生(旧称提斗的)一路走一路撒纸钱(买路钱),过桥时要在地上压一张烧纸。过去出殡由16人抬灵,21世纪后多为拉灵车拉灵柩。
15、辞灵。在村口停灵,女婿、侄女婿亲戚按顺序辞灵,施大礼。长子还礼,这些人不再去坟上。
16、安葬。棺木放入墓穴,将头枕和脚蹬方向调正,将哭丧棒置于棺木上,孝子先在棺木上填三锨土,然后众人一齐填埋。长子将引魂幡插于逝者头部,燃放鞭炮,烧棺罩,孝子向逝者磕头告别。
17、烧马。逝者入土当晚,孝子们到三叉路口烧马。烧马时要烙“岁数饼”,按逝者一岁一个计,装入纸马的马袋内,同时放硬币若干。长子抱纸马前行,至村外三叉路口,孝子们圈一圈,将纸马正传倒传各三圈,边传边嘱咐逝者一路走好,最后将纸马头向西放好点燃,同时长子叫一位晚辈为逝者拉马。然后众孝子往家走,路上不准回头看。
18、圆坟。逝者三日后孝子们穿孝到坟前将童男童女和逝者的衣服烧掉。同时做一碗面条埋于坟前供桌边。孝子们将坟头重新整理称“圆坟”。
19、回礼。女人过世安葬后,儿子要带上食罗到舅家回礼,进屋不说话跪下就磕头,称谢孝或回礼。
20、烧三天纸。逝世三天时孝子们戴孝到坟上烧纸。称烧三天纸。
21、烧七天纸。逝世第七天孝子戴孝到坟上烧七天纸,以后每七天烧一次,直到“十七”为满。最后一七要少一天,为六天,满七前孝子不理发。
22、忌日。逝者周年时,孝子们到坟上烧纸,称忌日或周年。
一夫多妻者,境内有夹葬和排葬两种丧葬方式。若女方无后,逝后一般均排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