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2020-11-22 19:23:52)分类: 读书心得 |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读完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我认为课堂的样子,应该是学生真正学习的样子!
贲老师说:“上课,你‘听讲’了吗?”一提到听讲,我们想到的应该都是指学生听老师讲。但反观课堂,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地听学生讲呢?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有时充耳不闻,有时看似在听,却不知学生所云。记得在一次教学比赛时,我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第一课时。在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时,一位女生说了她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捡的前8个瓶子不看,就发现他们分别剩下6个,4个,3个,7个。这样第一个人比第二个人多2个,第四个人比第三个人多4个。所以第一个人给第二个人1个,第四个人给第三个人2个,他们都是5个,就一样多了。”这位同学表达的并不简洁,我在听她说时,就想着怎么才能引出移多补少法,而忽略了她的内容,所以当她说完时,我评价道:“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就这样,我跳过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后来观看课堂录像时,我反思自己的处理,如果当时能认真倾听,听清她讲的是什么,听明白她讲的是什么,抓住此处的课堂生成,会给这位同学更大的鼓励和信心,也会使得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所以,教师认真听讲后所讲的,应该是接着学生的思路去说,而不是另起炉灶的重新说。因为这样既基于学生的想法,又提升了学生的想法。
贲老师说:“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他举例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学生提出了3个问题:(1)两个部分积中第二个部分积前是否要写加号?(2)第二个部分积各位上的0是否需要写?(3)用上一行的数去乘下一行的数,还是用下一行的数?教师就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并得到解决。看完这个案例,我反思,这3个问题在教师眼中可能都算不上问题,或者我们在教学时直接忽略了这样的“简单”问题。记得在某次和同事讨论一个算理时,一位同事说:“这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现在回想,我们有时是不是就把这样的3个问题当成了“约定俗成”?在课堂中,应该像这位老师一样,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索,这样的课堂才会出现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而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抓住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的生成,从而学生的思想,分析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真正地发生。当然我们也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和选择,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解决。
贲老师说:“‘视而不见’和‘不依不饶’”。主要是说在公开课上教师对于学生“捅出的娄子”往往 “视而不见”,但“这样的教学依然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学生只不过是配合教师表演的角色罢了。”对于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也深有感触。在一次送教到校活动中,因为是别的学校学生,学生和我都不熟悉。上课时,我发现坐在最前面靠窗的学生根本看不到黑板,而且他并没有听课,而是一直盯着窗外看。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后面,确保他能看清黑板,并鼓励他认真听课。过了几分钟我发现他仍然有点走神,我就在活动时安排他和后面的同学互说自己的想法,发现他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我继续鼓励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居然能坐得很端正地听讲,活动也很积极。在评课环节,有老师提出我在这位同学身上花的时间过长,导致拖了2分钟的堂。但正如贲老师所说:“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从每一节课做起,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立足课堂,认真对待每一个“节外生枝”的学生,努力让他们融入课堂,真正学习。
贲老师说:“为什么学生常常无话可说?”当读到这一节时,我也反思自己的课堂,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读完后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对课堂发言的正确认识,并要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进行指导。学生不仅可以说对的想法,也可以表达错的想法;不仅可以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别人的想法。这样以说促思,真正的学习就产生了。当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价,不要简单的以“对”或“错”匆忙下结论,要延迟评价,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说的不正确时,教师更要用真诚、友善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我身边的老师,也在为学生的有话可说做着努力。比如李桃工作室开展的“说理大赛”等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某一题的解答过程说出自己的看法,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读完贲老师的这本书,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