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情景化教学

标签:
教育名师工作室 |
分类: 教学反思 |
邱村小学 代汉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会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但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因为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学生对这类问题兴趣不高,上课时只是少数几个同学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今天,在教学教材
78页《解决问题》时,教材呈现了文具店一角,给出文具盒8元/个、日记本4元/本、橡皮2元/块、铅笔3元/盒。学生在解决完“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后,初步感悟了“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下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乘法的理解。但怎样改变学生不愿提问、不敢提问这一难题呢?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同桌两人一人做售货员,一人做顾客,进行角色扮演。比如甲、乙两位同学,甲说:“您好,请问您需要什么?”乙:“我想买3盒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甲需要列式算出3盒铅笔的价格。每人至少做两次顾客。
学生一听角色扮演,都很兴奋,于是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的脸上的表情也丰富了起来,有的竖着耳朵听“顾客”提的是什么问题;有的紧缩眉头,思考“顾客”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有的一起讨论;有的还争的面红耳赤:陈同学说:“你怎么耍赖?提出买9本日记本,9的乘法口诀我们还没学呢。”蔡同学得意地说:“现在顾客就是要买9本,你快好好想想怎么样解决吧!”……
几分钟后,我问:“你们都做了几次顾客,顾客提出的问题,售货员都解决了吗?”学生开心地回答,有的2次,有的3次……我又问:“你们遇到难缠的顾客了吗?”陈同学立马举手:“我同桌提出了买9本日记本需要多少钱?”“那你解决了吗?”陈同学自信地说:“其实就是9个4相加,我加出来了,需要36元!”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售货员。”徐同学说:“老师,我还可以帮她,我们已经学过四八三十二,只需用32+4就知道4×9的积了!”蔡同学说:“ 4×9还可以表示4个9,,4个9相加比9个4相加要简便多了!”我听后很欣慰,从这几个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
我又问:“除了乘法问题,你们还提出其他什么问题了吗?”
班长说:“我提出买5块橡皮和1盒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需要用乘加。”
晏同学说:“我提出买8个文具盒,60元钱够吗?这样算出来还要比较大小。”……
在交流中,我感受到本节课的“角色扮演”是次很有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增强了问题意识,提出了有效的数学问题,并且很好的解决了问题。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把“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情境化很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