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情境中教学数学
(2019-02-16 15:07:38)
金 娟
全可以将数学启蒙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如:茶余饭后,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我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可以和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看谁说得多等等。只要我们家长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启蒙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见,数学启蒙源于生活。不仅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几段谈话层层导入的:同学们,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看,我带来了汉堡包、热狗、蛋糕这3种点心,你准备选什么?如果只选一种点心,你有几种选择?再给你提供牛奶、豆浆两种饮料,如果只选一种饮料,你有几中选择?如果请你选一种饮料再配一种点心做早餐,你准备怎样搭配呢?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从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轻松地走进课堂。
二、基于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内容编排更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即使是较为枯燥的计算,在备课过程中,也尽量做到把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数学教学情境化。如简便计算125-98,我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上衣98元,她怎样付钱呢?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数学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279+98、279+102、134-103等习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加深记忆。把知识点和训练点与学生生活情境完美地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掌握,灵活运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改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距队伍2米处放一小玩具,让大家套圈。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再如: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老师准备带全班55名学生去郊游,需乘坐汽车,现有两种车出租:
|
座位数 |
单价(元/辆) |
面包车 |
12 |
110 |
客车 |
20 |
200 |
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该怎样租车呢?你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划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而找出最便宜的租车方案。在这里我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