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生活情境中教学数学

(2019-02-16 15:07:38)

金 娟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流行歌曲、电视广告模仿得很快,就是学数学不开窍,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不会。”其实,这并不怪孩子,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完

全可以将数学启蒙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如:茶余饭后,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我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可以和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看谁说得多等等。只要我们家长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启蒙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见,数学启蒙源于生活。不仅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几段谈话层层导入的:同学们,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看,我带来了汉堡包、热狗、蛋糕这3种点心,你准备选什么?如果只选一种点心,你有几种选择?再给你提供牛奶、豆浆两种饮料,如果只选一种饮料,你有几中选择?如果请你选一种饮料再配一种点心做早餐,你准备怎样搭配呢?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从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轻松地走进课堂。

二、基于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内容编排更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即使是较为枯燥的计算,在备课过程中,也尽量做到把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数学教学情境化。如简便计算125-98,我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上衣98元,她怎样付钱呢?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数学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279+98279+102134-103等习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加深记忆。把知识点和训练点与学生生活情境完美地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掌握,灵活运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改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最近发现,我们班的马镇同学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总是出错。比如:“你家到学校有多远?”他总是回答:“我家到学校大约5远。”今天的作业又出问题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进办公室,进行了这样一番谈话:“你今年多大?”“10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10岁。”“不,应该说你今年10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10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这个苹果大约多重?”“这个苹果大约200克。”“不,应该说这个苹果大约200重。”“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135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135高。”“不对,老师——”小家伙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吐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马镇小朋友所犯的这种错误也许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是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

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距队伍2米处放一小玩具,让大家套圈。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再如: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老师准备带全班55名学生去郊游,需乘坐汽车,现有两种车出租:

 

座位数

单价(元/辆)

面包车

12

110

客车

20

200

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该怎样租车呢?你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划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而找出最便宜的租车方案。在这里我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几年来的从教经验让我深刻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