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019-01-08 14:27: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间隔数与总长、间隔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去解决生活之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1、齐读儿歌
同学们,张开手,五个手指个个有。
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2、手指之间的空我们称为间隔,数出来的4个就是间隔数。
3、找生活中的间隔。
学生先说,师出示生活中有间隔的图片。
4、揭示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用儿歌引入新课,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读题目,说题意
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重点理解“每隔5米”、 “两端都要栽”,“小路一边”的意思。
2.尝试解决,猜测结果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收集不同结果。
师:这些结果哪种正确呢?光靠猜测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去操作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初次尝试解决,感受问题的复杂性。再由判断三种方法的正确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
1.初步体会化繁为简。
预设:画线段图的方法。
体会100米太长了,可以在短距离的路上试一试。
播放小精灵关于化繁为简的提示。
2.教师演示,直观感受
生先动手尝试选择20米进行研究。师再演示。
得出结果,板书结果。
3.操作探究
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部分,继续画线段图,看看两端都栽时,有几个间隔,能栽几棵树。
学生汇报交流,师填写下表。
路长(米) |
间隔长(米) |
间隔数(个) |
棵数 |
20 |
5 |
4 |
5 |
|
|
|
|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并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感受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直观性。】
(三)发现规律
1.交流总结,得出规律。
师:观察上表,你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时候,栽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生交流后汇报:两端都栽时,棵数=间隔数+1
2.数形结合,理解规律
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
生发表观点。
师出示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规律。通过课件演示,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规律
师:现在可以判断前面的方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了吗?说出原因。
一生回答,其他生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操作,验证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1.
变式1.园林工人沿一条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种了36棵树,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敲钟问题
(播放大钟敲5次的声音)
大钟敲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时小结,拓展延伸
1.
2.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