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年级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朱丹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质量,而在计算的过程中,打草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数学草稿本,在课堂教学中我也会经常出一些小题目让他们在草稿本上计算,但上数学课的过程中,我经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随便拿的一张纸来当草稿纸,或者直接跟我说:“老师我忘记带了”等等。一学期下来,当我要检查草稿本的时候,很多学生拿不出来,或者草稿本上全是一些乱涂乱画的东西,这时我在思考,是不是我的要求过早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知道草稿的重要性,也没法认真对待,可是我并没有放弃,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必须从开始抓起。
于是二年级我继续坚持我的“打好草稿”理论,要求家长协助帮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草稿本,同时在草稿的书写上,我做了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草稿习惯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了解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打草稿情况。
我询问了几个低年级班级的数学老师,他们的学生有没有打草稿的习惯,老师们说:“虽然他们对学生做了打草稿的要求,但是在计算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做到认认真真的打草稿,老师们后来也并未对学生打草稿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以至于学生从心理上忽视了打草稿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书写潦草,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往往他自己打出来的草稿他自己都看不懂,如此当解题错误时,要想再回头去找那道题的计算过程已很难找到,又要重新计算一遍,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通过调查我还发现,许多学生没有一本专门的草稿本,每次用完的草稿纸都是随意丢掉,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草稿纸进行思考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打草稿习惯的培养,从而真正落实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思考过程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打草稿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头,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更快更好地去接受它,数学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草稿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打草稿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时,有个关于谁多谁少的解决问题的题目:果园里有梨树35棵,梨树比桃树多8棵,桃树有多少棵?很多学生在读完题目后都主动拿出草稿本来画图分析,并很快解出了答案。而有些学生知识凭空想象,并没有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我请了两位同学带着他们的草稿纸上来将他们的思考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解释给学生听他们的思考过程,清晰简明,将草稿的过程规范的呈现在黑板上,以此激发了学生对打草稿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草稿本的评比活动。
有竞争才有动力。我对学生的草稿本进行定期评比活动,将那些草稿打的工整的学生挑出来,点名表扬,发了奖状和奖品,将他们的草稿本展示给学生看。这个评比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看了别人好的草稿本,他们会从中得到启发,努力的书写,争取下一次评比自己的草稿本也能获奖,慢慢的我们班的学生打草稿越来越工整。
总而言之,打草稿的过程是孩子思考的过程,如果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清晰的记录下来,那么题目也能很轻松的解决。通过实践我发现,这学期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在对待草稿的问题上非常认真,每次打草稿都是工工整整,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很快从中等越到了中上游。由此可见打好草稿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养成“打草稿”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有更清晰明了的思考过程,一个能将草稿都认真对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更仔细更认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