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撰写人:唐玉明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后一个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景导入时我出示各种邮票提问学生:这是什么?(邮票)邮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付邮资)我们国家的邮票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种邮资。贴邮票,付邮资也有学问,里面还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顺利导入新课后,我用电脑出示了教材上资费表,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表中数据的理解。在我巡视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还有每20g(不足按20g计算)100g(不足按100g计算)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的解释这几句词语。当然也有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只是少部分。果然,当我让学生把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举手者寥寥。所以我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了,接下去内容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信函质量是 45克且寄往外埠,需要贴多少邮资及怎样贴邮票这个问题。在我的巡视指导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质量是400克寄往本地的信函如何确定邮资及如何选择邮票。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在续重和首重的邮资如何算,如何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
反思这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交流、思考、独立解决,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关键点是点拔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后,我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口去汇报。整节课的效果是比较好,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的突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