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周边十大名泉 马辉

标签:
泰山名泉泰山周边十大名泉泰安“十大”系列评选泰安精华 |
分类: 泰山名泉 |
马
上泉古泉群地处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的岱岳区上泉村及其周边村庄,海拔93米。北距泰安市政中心25公里,南面是著名的“大汶口遗址”,东靠泰山余脉封禅圣山云亭山,西靠几千年来一直被称为“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大汶口盆地,为泰山南麓第一大泉群。
http://s13/mw690/003y8K2Fty6EtB6KA8c1c&690
http://s14/mw690/003y8K2Fty6EtBcjUOpdd&690
上泉古泉群历史悠久,历代地方志书均有记载。清《泰山志》卷九《川泉志》载:“上泉、灵应泉、马蹄泉、臭泉……以上十泉,由汇河至李家店河汊口,入大汶。”上泉古泉群龙泉北旧有龙王庙,现已改建为小学,仅存遗址和古槐一株。庙门遗址两边刻着唐代诗人王维《仙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遗址内有几块清代石碑记载着上泉古泉群的历史,其中一通石碑写道“此屯名泉清澈,澄河潺流,突石奇秀,苍柏茂盛,一胜地也。”相传,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回銮曾路过此地,驻跸于上泉泉边龙王庙,见泉水晶莹可爱,便酌泉畅饮,脱口说出御言:“真乃上乘之泉也!”“上泉”泉名及上泉村由此而得名。清《南巡盛典》中绘有上泉图;《南巡盛典》卷九十二《程途图》中标有“上泉庄”一地,并有文字“其地有泉群,泉眼甚多”,可见传说于史有据。
上泉古泉群是一处大型泉群,主要由五大主泉和数十个小泉组成,为上升泉。主泉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当地群众根据传说分别称为“驴大(dai)泉”(上泉)、“龙泉”“灵应泉”“荆枣泉(京抄泉)”“郑家泉”,另外还有“宝升泉”“灵液泉”“不老泉”“白鹭泉”等众多较小的泉眼。泉水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泉水涌流向北,通过龙泉北龙王庙遗址即现今小学前拐向西,形成河道,冲出一个大湾。几大泉水相汇成河,奔流西去,成为大汶河支流漕河的源头。
据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2006年在泰山南部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时勘查,该泉群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经初步调查测算,水域面积达800亩,枯水季节泉群流量为每日3万立方米,丰水期流量可达每日4万立方米以上,水质甘冽,昼夜不息,四季常涌,长年奔流不息,从未间断。
关于上泉古泉群的成因,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经实地勘察研究后确认,该泉群北依泰山,东邻泰山支脉云亭山,西靠大汶口盆地,是一个独立的地下水单元。其上游云亭山为小流域分水岭,山上出露的花岗岩与泰山一脉相承,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大气降水渗入云亭山——胜利水库一带强风化花岗岩后,沿岩层裂隙顺地势而下,通过南留村断层接触带进入方圆20平方公里左右的石灰岩含水层。由于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头比较高,具有承压性,在上泉遇到大汶口盆地第三纪不含水泥岩阻隔,受地下水压力作用,沿F6断层破碎带冲出地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上升泉。此处古泉的形成特征与济南趵突泉相似,但泉水的物质来源比趵突泉更丰富,微量元素种类更多。
优质的上泉水培育了许多地方名产,其中“上泉鸭蛋”因微量元素多、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早在清朝就被选为贡品。
桥沟温泉
桥沟温泉位于徂徕山西北麓牟汶河旧县桥下游左岸,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西,海拔116米。属牟汶河水系,深层承压水,天然温度高,由井流出而成泉。
桥沟温泉历史悠久,唐代即被列为全国八大温泉之一。唐贞元年间(785-805),学者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称:海内知名温汤(温泉)共八处,其一为兖州乾封汤(当指今桥沟温泉),“能愈疾”。据传,在宋代,桥沟温泉东面的桥沟村中间有条河沟穿越通过,河之上架小桥1座,温泉及村庄由此而得名。
桥沟温泉面积8.5公顷,水深0.5米~8米,混合水温在41℃~49℃间,峰点打封壁可达80℃,日出水量135立方米。水中含有偏硅酸、锶、铁、氡、氟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清澈透明,无臭、无味、无毒,符合地下I类水标准。按阿列金水质分类属氯化物钙二型水,中性,PH值7.3左右,总硬度10.7德国度。经省地矿厅多次提样化验证明,重要指标达到医疗矿泉水和天然矿泉水标准。
桥沟温泉处于两断裂带交汇处,为构造控热,热水受大气降水深循环上溢形成,
桥沟温泉周围有桥沟遗址、宋代名儒石介墓等历史文化遗迹。
桥沟温泉非常适合医疗用水、渔业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等。为发挥桥沟地热资源的优势,近年来,地方政府结合徂徕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了对地热资源的开发进程。目前,先期投资建设的泰山温泉城已投入运营,整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温泉洗浴、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会务接待、植物种植、渔业养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景区。
升仙泉、坞旺泉分别位于徂徕山中军帐景区三清殿东侧和西侧,大佛岩左下端,山岩裂隙水流出而成泉,属牟汶河水系。三清殿,又称蓬莱观,位于徂徕山主峰太平顶西北6公里处。据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伐齐时,中军设于此,因而也叫中军帐。聂剑光《泰山道里记》则说“以地处徂徕适中也”。此处海拔700米,四面环山,中部平坦,北依悬崖,南邻深豁。用武遗迹上有招军石、石臼,下有擂鼓石、吴王台、吴王泉等;祈福遗迹有三清殿、升仙泉、修仙洞等。北面山体岩壁有中军大佛,又名大佛岩,约50米见方,头、肩、腹、腿明显,宛如一大肚弥勒佛端坐山间。清人题联描绘此处“万叠青松千涧月,一曲流水四围山”“不异蓬莱仙境”。清康熙年间,中军帐自然美景被云游道士韩太章发现,便募得此处创建蓬莱观,后改称三清殿。1920年增建吕祖阁、灵官殿等,使这里成为徂徕山著名道教活动场所。后遭破坏,现存建筑为1995年后重建,共三间,殿内供奉“三清”。殿前有古松三株,巨大蔽日,虬枝长伸,似大鹏展翅欲飞。三株油松分别为古龙松、古凤松、迎客松。三清殿前及院中存有清康熙年间立《新修蓬莱观、三清殿记》碑、嘉庆年间《徂徕山重修中军帐正殿记》碑。道光蒋大庆《重修中军幛三清殿记》碑,咸丰程灿策《重修蓬莱观记》碑及《新修蓬莱观三清殿记》等碑碣八通。
http://s5/mw690/003y8K2Fty6EtBsfKh6c4&690
两泉今泉脉存,旱季泉水较少。升仙泉已甃石为井,日供水量0.5--1立方米,仅供林场管理人员用水。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据传常饮能延年益寿。坞旺泉日出水量0.5--1立方米,已甃为长宽各1.5米泉池。其水甘而洁,四季如一,相传为吴王驻跸时的饮用专用水源,因而称为吴王泉,清乾隆《泰安县志》记为坞旺泉。《泰山道里记》载:三清殿“旁有坞旺泉,下为大峪水,西流入鹰愁涧”。泉池中林石倒影,波光粼粼,后人在泉旁刻“神影泉”泉名。泉下有千年银杏一株,雌性,高23米,胸径1.14米,冠幅20米,生长茂盛。据测算树龄已达千年。
南泉古泉群
南泉,古名菟(tu)裘泉,位于新泰市楼德镇南泉村,为泰山南麓古泉群,海拔128米。春秋时,楼德称菟裘城,故此泉群名为菟裘泉。后又称为二柳泉、南泉。
南泉周围,依山临水,山青水秀。南面是古帝王禅地的云云山,北面是古老的柴汶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淄水(即柴汶河),水出太山(即泰山)梁父县东(梁父县置于汉武帝时,后废,县治在今天宝镇古城村,区域为今新泰市西北部),西南流,经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
云云山位于楼德镇前柴城村东。这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却名气很大,古传说中为地神之居所。据《管子·封禅篇》记载:“古帝王封泰山者七十二家,自无怀氏以下禅云云者有其九。”禅云云山的九位帝王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汤。
南泉群,包括小柳泉、东柳泉等十多处大小名泉,泉汇流成河,名二柳河,又称为柳溪,注入柴汶河(古代又称为淄水、小汶河)。清代文人冯清宇《菟裘田宅》诗中即有“菟裘泉注柳溪河”之句。,乾隆《泰安府志》卷三“山水”载:“小柳泉、东柳泉、神泉、西流泉、黑虎泉、海旺泉、海润泉、石缝泉,并县东南一百里。”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山水》还详细地记载了菟裘泉的形成原由以及当时泉水喷涌的盛貌:“二柳河,一名柳溪,源自尧山诸谷,北流径云云山西,而伏至楼德南,诸泉溢涌,喷玉溅珠停泓潆洄于柳港石梁之间,隆冬温气如蒸,盛夏清冽可凿毛发,穿楼德西北入小汶。”“二柳泉,县东南九十里,长十里,绕楼德口西北入小汶,小柳泉、神泉、黑虎泉、海润泉、海旺泉、海连泉、润雨泉,以上诸泉俱在二柳上下。”
南泉所在的楼德镇,地势南高北低。镇南部山区及境南泗水县境内山区为花岗片麻岩、寒武纪页岩、石灰岩,含有优质地下水资源。发源于南部山区的二柳河,顺势向北流下。但是部分地表水,通过风化的的花岗石砂页岩渗透地下,与丰富的地下水汇集成为暗河,自南部山区地下“伏”流至南泉所在的楼德镇南泉村一带,遇到楼德镇中部隐伏的石灰岩区。地下岩石为中奥陶石灰岩,质纯层厚。受石灰岩阻挡,从地层中喷涌而出,犹如“溢涌喷玉,溅珠停泓”。
南泉,一直为历朝历代王公贵族所看重。《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羽父(对鲁隐公说)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隐)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十一月,公祭钟巫,斋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隐)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载:“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这两段史料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惠公死,由继室所生的鲁隐公继位,他执政11年,准备让位给鲁桓公,大夫羽父要求他杀了桓公。隐公说自己准备在菟裘造房养老。但是未及尽享天年,即被“弑”。这段历史后来演变出“菟裘归计”“归老菟裘”等成语,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江山依旧,隐公早已远去,但菟裘美景,至今犹存。
南泉群,20世纪60年代之前,最大涌水量可达720立方米/小时。60年代后,菟裘泉群所在的楼德镇南面相继建起了化肥厂、造纸厂等工业企业,大量开采地下水,泉群出水量大幅减少,二柳河下游河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现经过治理,小柳泉、东柳泉、神泉、二龙泉、应声泉等各泉泉水清澈甘冽,出水量大幅增加,河水污染状况也得到有效遏制。根据国家有关资料和多年实际观测,现泉群最大涌水量为360立方米/小时,年平均为180立方米/小时。经有关部门检测,南泉水为“低矿化度低钠中性矿泉水”,水中含有锶、锌、铁、钴、钼、镍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极好的开发价值。
盗
盗泉,今名道泉,位于新泰市石莱镇道泉峪村南。海拔195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洙水》载:“(盗)泉出于卞城东北卞山之阴。”“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此泉出卞山之阴,汇于洙泗。泉由石隙涌出,汩汩不绝,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泻玉泼翠,澄清碧绿。泉水注入放城河(古称洙水)。
盗泉闻名于世与孔子有关。先秦《尸子》载:“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之说。后人将“盗”改为“道”,盗泉称作“道泉”,盗泉峪也改为“道泉峪”。
今泉水清澈甘甜,依然如故。涌水量达200立方米/小时。
龙神庙位于牛山穆柯寨下东侧,庙内梁上有龙的悬空造形,庙顶有方孔,庙中因泉建井,中午之时,以石投泉,陡起涟漪,梁上龙映于井中随之舞劲,成为奇观。明朝依泉修庙,龙神庙以此而得名。历代《肥城县志》载肥城八景之一“龙沼春霖”即指此处。
龙神庙内现有大宋熙宁六年(1073)太常少卿通理郡事茹庭坚《留题落石泉》残碑,碑文写道:“精舍开基叠嶂前,须知神意出天然。蓦从山上起飞石,特向岩隈生冷泉。积聚一池秋湛湛,放流满院夜涓涓。济民利物功殊大,岂止常程鼎饪煎。”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龙神庙及书院碑记》文中写道:“龙沼者,古落石泉也,泉水湛碧深数尺,说者谓龙潜其中。每当春雨时,云树苍苍,烟飞雾结,令人不可名状,遂以此为龙沼。”龙沼在元初复置肥城县后就被当时的文人墨客称为“龙沼春霖”。此后,元、明、清各朝均将“龙沼春霖”列入肥城八景之一。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曾作诗赞美“龙沼春霖”的景观:“苍龙蟠蛰白云隈,龙跃云飞碧涧开。风满危亭波不乱,镜澄方沼月初来。秋深远映山头翠,春澍先闻地底雷。啜茗细吟白雪句,羡君卓是济时才。”经山东省地质研究所分析研究鉴定,此处水源为岩层裂隙水,水温低,甘冽异常。水中微量元素偏硅酸含量均已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北赵庄温凉泉
http://s10/mw690/003y8K2Fty6EtCNG4Sl79&690
http://s5/mw690/003y8K2Fty6EtCSq04c14&690
温泉水温35℃。北赵庄附近的村民,常用温泉洗浴、饮用,有人生了疮、疖、癣、疥不用吃药,用温泉擦洗就能痊愈。取此泉水饮用,有强身健骨、益寿延年之功效。据当地老人传说,此泉古即有之,系唐代初年发现。至今当地流传着一个发现此泉的动人故事。
相传大唐高宗年间,徽州(今安徽歙县)歙县民女因不堪官府欺压,随文佳王揭竿起义落败,官兵一路追杀至肥城“精礼寺”,趁着夜色,歙县女藏匿在寺周围的密林深草中。歙县女浑身刀伤,精疲力竭,为躲避官兵搜索追杀,连续十几天只能昼伏夜出,寻找食物饮水维持生命。后被寺内僧人发现,得到了寺内主持衣、食、住宿帮助。歙县女在“精礼寺”内养伤练武,一段时间后身体全面恢复,武功在寺内僧人高手的点拨下,功力也有较大提高。歙县女深受感动,将身世向主持和众僧人如实相告,她还告诉主持,她之所以在寺周围的深草丛林中十几天没被饿死、渴死,全身处处刀伤没被染病致死,是在寺内的正东方向有一温泉一凉泉,晚上渴了,饮温泉即解渴又充饥,用泉水洗澡并擦洗刀伤,得以痊愈。歙县女离开后,众僧人到此一看,果真有一温泉、一凉泉,两泉相距不远,但泉水温凉分明。从此“精礼寺”的僧人每天都用温泉水饮用、洗浴。一段时间后果真年老的僧人变年轻了,体弱有病的不用吃药就康复了,年少的更健壮了,僧人年龄在百岁以上还能诵经习武。
为保住温凉泉,清朝时在温凉泉一侧立有石碑,碑上刻有皇谕,曰:“此处要四保,一保石梁、二保石羊、三保温泉、四保凉泉”。当时,地方官吏遵依上谕,曾指派附近村民专户看管,以加强对温凉二泉的保护。
现温凉二泉泉脉仍存,并存有简易泉池。安庄镇已建起温泉度假村,温泉水质优良,经鉴定,水中富含偏硅酸、偏硼酸、氟、锶、锂等57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水温最高达66度C,被誉为“齐鲁第一泉”。
龙腾泉
龙腾泉位于宁阳县神童山东南、葛石镇程庄村东北观音庵西邻。此处有一块约20平方米的巨石,南沿微微翘起,翘起部分鬼斧神工地凹出一石窟,石窟张开,分为上下两部分,恰如张开的龙颌。龙颌下沿有一个天然石槽,约2米见方,龙颌正中间的石缝中流出一股清澈、鲜活泛着轻轻涟漪的净水,一年四季不断,人们便就其形命名为“龙腾泉”。冬春时节,泉水自龙颌底部的“咽喉”处溢出,如挂珠串玉,晶莹剔透,珠落石上,叮咚脆响;夏秋时分,泉水自龙颌中漫出,湿气蒸腾,轻雾缭绕,静谧中透出无限生机。周围数十米,秀木葱茏,郁郁青青,野芳发华,鸟语花香,荫以蔽日,透露出清爽、灵秀和神异。
观音庵原名刘家庵,明洪武十二年(1379),神童山西刘家庄刘氏先人为纪念祖先赵王郎中刘盆子、野王令刘梁、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而建,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三次重修,后改为观音阁,正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东殿供奉送子娘娘,西殿塑比干、范蠡、关公三神像。周边建有节孝廊、华佗庙,另有“天下第一藤”等古碑数块。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瘟疫流行,染病而死者无数。观音庵的僧尼也不幸染疾,茶饭不思,身体日渐虚弱。一日,一名僧尼来到观音庵旁的龙腾泉饮了几口水,顿觉神清目爽、周身舒畅,好似病愈大半。此后几日,僧尼连续用此泉水煮饭、沏茶,不久,身体竟康复如初。消息一经传出,神童山周围的百姓喜不自禁,蜂拥而至龙腾泉取泉水医病,结果使所有瘟疫病人不治而愈。自此,神童山一带便盛传“祥龙汲水,济世救民”的故事。
龙腾泉周围因泉所致,树木葱茏,生机勃勃。龙腾泉左上方约5米的地方,在自然石缝中顽强地钻出一棵造型奇特、粗大茁壮的黑楝子树,树干直径60多厘米,黝黑的树皮似铁铸一般,树冠如伞似盖把龙腾泉庇护的严严实实,黑楝子树旁还伴生有一株巨型紫藤,已有800年的树龄,至今枝叶茂密,紧紧缠绕于楝树之上,相互依附,人称“天下第一藤”,这就是神童山著名的“古藤莲子”奇观。古藤周边还有大小紫藤1000余株,葳蕤茂盛。
近年来,随着神童山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龙腾古泉焕发了新的生机。汩汩泉涌,生生不息。
昆山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月岩寺院内。昆山,又名困山、昆仑山,在腊山东南约500米处,与腊山隔水相望。周围有峰峦叠翠的金山,奇石突兀的棘梁山,以及崖峭顶平的钓台山和嶙峋峥嵘的二郎山、狗山。传说周穆王行狩时,曾受困于此。山上有月岩寺,为当地著名景点。月岩寺内石壁上有古人题诗:“涉足昆仑第一峰,马跑泉上憩游踪”,始知其山曾名昆仑山。
月岩寺始建于唐代,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为大雄宝殿,后院为月岩阁,乃藏经之处。寺内有古柏两株,传为周穆王所植。月岩寺1994年泰安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跑泉泉出山岩罅隙中,泉流潺潺,终年不断;夏秋水丰,飞瀑如雪,水汇为池,清澈见底。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县治西北四十里,上有马跑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跑地得泉。”附近悬崖峭壁上有题刻“马跑泉”“飞岩涌雪”,其左侧稍下刻诗一首:“云英化水洗石骨,悬如疋练蜚如雪。不知汹响始何年,至今神醴映空月。”东平旧八景之一的“昆岩瀑雪”即指此处。泉上峭壁间有“庙上庙”,系唐人凿岩为山崖庙宇,造佛像于其中,后又结石为庙于石窟顶,并浮雕佛像五尊于庙壁,俗称“庙上庙”。泉西南即月岩阁。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月岩寺》碑文载:“马跑泉月岩寺者,为东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观也,尝有学士名流设馆肄业,骚人墨客登眺吟咏,诚胜地也。”
马跑泉属自然裂隙泉。泉池为石砌,长约4米,宽约3米。多少年来,马跑泉水一直供当地人们饮用、洗衣、浇地,惠及百姓,真可谓之“福民泉”。
芦
芦泉位于东平县梯门乡南部的芦泉屯村东,距县城9.5公里。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平州乡土志》载:“芦泉,距治所东北三十里,源出义和保芦山之阳,汇诸泉水西入王家河子,南至河口入大清河,即北沙河也。”
芦泉山,又名尧陵山,传说尧死后葬于此山。明代以前帝王常来此祭祀。现此处为一大土堆,据考证实为一汉墓。山下芦泉村有尧陵禅寺,又名崇圣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存大殿3间,面阔14米,进深8.7米,高9米。明代嘉靖七年(1529)重修,之后历代多有重修。
芦泉因居于芦山脚下,故名芦泉。清光绪四年(1879)《东平州志》记载,芦泉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芦泉喷珠”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芦泉还与尧陵禅寺一同构成了东平古八景之一的“尧陵览胜”盛景。
芦泉属上升泉,泉水最大流量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1~0.02立方米/秒,不仅可供人饮用,还可灌溉田地。1955年,当地政府曾在此投资建成自流灌溉工程,用以发展农田生产。1958年,又利用芦泉水源建成小型水力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为10千瓦。1960年,再建扬水站1座,装机为90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