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让学生正确掌握“化合价”

(2019-04-15 21:39:32)
标签:

化学

备课

复习

分类: 随笔


西周初级中学  李珊珊

 

化学是学生跨入九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于新学科,学生充满好奇,期待和茫然,如何更好掌握这门学科,也是他们心头上最大的隐患,于是在教学中,师者不止是要教授给他们知识,更得教授他们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而在初中的施教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其关键,其中“化合价”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意义,及如何正确掌握化合价,下面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谈点体会。

一 化合价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学科的表述语言,比如学习语文必须掌握拼音和声调,学习英语得会26个字母和音标.....化学也一样,也有属于自已的学科语言,学习化学,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合价是最基本的!对于元素符号,学生还能知道其重要性,对于化合价,多数学生表示看不懂也无法理解,那么化合价有什么具体作用呢?

(一) 是书写和判断化学式的依据

化学式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化学式多而杂,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总是很难,而导致学生化学式掌握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能正能掌握化学式其中的规律,化合价就是学生掌握这规律的关键。人教版九年化学上册中并没有给出化合价的概念,可以说是淡化了这个概念,而是通过具体化学式中化合价的应用来理解。化合价是一种元素在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初中阶段,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以简单理解成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电子的原子显正价,得电子的原子显负价,比如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是往往容易失去2个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因此,镁元素显+2价。理解了化合价,记忆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也就相对较容易了。

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在化合物中,元素有正价和负价,且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而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比如,H2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1)*2+(-2)=0。再比如碳酸钠,很多学生经常写错为NaCO3,实际上应该是Na2CO3,因为钠元素在里面显+1价,而碳酸根显-2价,要使得化学式里面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酸钠里面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最简个数比应该是2:1 。理解了化合价的,掌握了化合价的规律,那么书写和判断化学式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 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最基本的就是不可以凭空臆造生成物质及物质的化学式,比如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化学式不能写成AlO,自然界中不存在这样的物质,而应该写成Al2O3,这其中也是根据化合价的规律来进行判断的,因此,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第一步就是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是否正确

(三) 利用化合价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从狭义来讲是一种物质得氧另一种物质失氧的反应,从广义来讲,就是只要有化合价升降 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比如

浅谈如何让学生正确掌握“化合价”

所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物质化合价是否升降来判断

二、巧用顺口溜帮助学生熟记

虽然掌握了规律,但是要让学生毫无思路地按照课本的表格去熟记背诵化合价,难度依然还是有的,如果能将化合价变成口诀或顺口溜,那么学生记忆起来也就省力多了,所以多方收集资料,将初中常用化合价变成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 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零价永不变。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

只有正一是铵根。

借助口诀,对照课本表格,学生掌握起来就有章可循,省时省力多了!

三、及时考查反馈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但是持续性的学习不单需要兴趣,还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不断检查我们的学生掌握情况,因为遗忘和记忆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刚开始学习化合价,有必要连续两三天来个课前五分钟默写化合价,然后拉开时间间隔,到三天一次,一周一次,直至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悉记忆起来为止,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的还是通过化合价的应用来理解和协助记忆。

化合价的学习是枯燥而繁琐的,但又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这就是考验我们任课老师能否在枯燥中找到乐点,化繁琐为简单,让学生善于学,更乐于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怎样用什么方法施教,只要学生能爱上你的教学,跟着你的思路走,那么也就不担心学生在我们学科上摔跟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