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一)
(2019-09-17 15:29:28)本单元关于“阅读”的语文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这是一个关于“读”的基本能力的训练项目。关于“想象画面”,很早的时候,教研室关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我们就提出过“读后,应该能够想象出画面来”的要求。“想象画面”,就是阅读的时候,能够根据作者所写的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想象出语言文字所写出来的画面。文字所写的画面是怎样的,我们就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这就算读得到位了。在中年级,提出“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是到了中年级才去想象,从一年级的教学开始,就已经开始“想象画面”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字。到了四年级提出来,则是要把这个当作一种能力,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门训练,经过训练,变成学生“习得的能力”。
阅读任何记叙性文章,都应该去想象文章所写的画面——读写事的文章,得想象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场景和人物活动以及事件变化推进的活动的画面,包括人物活动细节的画面。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其实,就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想象出来的故事画面(具体要求同上)”,所以,读童话,要想象出来的画面。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针对“描写自然景物”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提出来的项目。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就要想象自然景物的画面——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背景都有什么,这样的背景衬托出了一个怎样的“主体景物”,这个景物的空间大小、形态颜色和味道的特征,这个景物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等等。这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感受自然之美”的手段,按照要素的表述,“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感受自然之美。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阅读思维过程分析
应该说,被选进教材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是经典作品——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经典的,为了向读者呈现大自然之美,为了引领读者感受大自然之美,为了传递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美妙感受和愉快心情的。按照朱光潜在《艺术心理学》中的说法,人们在观察了解大自然的时候,大自然的颜色、形态等,会引发作者的情感偏好而产生审美的快感,同时也会因为观察景物时联想到自己过去所经历过的一些让自己感到愉快的相像的事物,进而把过去的愉快的心情转移、投射到眼前的事物之中,觉得眼前的事物又让自己感觉到愉快的美好。所以,作者所写的这些文字,无论是“写实”,还是写出来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作者觉得美的,感觉到兴奋和愉快的。
阅读,是一种“想象再现或者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再现”的过程,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如果阅读者看过作者所写的事物,那么,阅读者往往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直接将文字与自己过去看到的景物形象连接——联想,然后回忆一下有自己过去积累景物形象,同时产生自己过去观看景物时候的愉快体验,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了作者所写的自然景物之美。
如果阅读者过去没有这方面的形象积累和情感体验经验,那么,阅读者就要经历一个“联想到类似的形象”的过程——不管是作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特点,还是作者所联想、想象到的事物,因为读者没有看到过这种景物,而要达到读懂感受景物之美的目的,就得先去联想自己原有经验中“与作者所写对象、与所联想或想象出来的事物相类似的形象”。注意,这里的“类似”,指的是“自己经验中的景物的性质属性、美的特征和带给自己愉快体验”与“作者笔下景物的性质属性、美丽特征和给人的愉快体验”相同、相近或类似。然后,依照作者的语言文字,用自己已有经验的类似形象,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创造作者笔下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并在想象中产生美的感受和愉快体验。
此外,在阅读想象画面,唤起自己美感体验之后,再读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读作者对景物态度看法的文字,也能从作者对景物“美的特点的介绍和评价”中,感受到“美”,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受。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教材编排方面的提示与理解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观潮》《走月亮》为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为略读课文。
《观潮》的课后,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提示:“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这个题目,在提示学生怎么“想象画面”?
这个提示,第一个要求是“了解顺序”,了解顺序的目的是“把握这个动态变化画面的整体过程”——潮来前(远处)、潮来时(近处、眼前),潮去时(走向远处),这是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编者“说说顺序,浮现怎样的画面”,其实是在提示学生“向远处看,能够看到什么画面,眼前是什么画面,结束时看到什么画面”。一方面想象出时空变化的画面,再一方面,细致想象每一个时空内的发生着变化的事物动态画面特点。“选择印象深的和同学交流”,这里面,就有了“体验自然之美”——印象深刻,为什么?这就是作者所描写的“画面给人的壮观”的感受——带着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什么画面,这画面给我怎样的感受。
《走月亮》课后安排的“妈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山’,‘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这个学习提示,是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写的景物的语句去从“光、色、味、动态、声响”等方面,想象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场景中的画面中景物特点,体会画面之美。
“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这个学习提示,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看出,编者是在提示学生,要抓住哪些让人感觉到很美的画面,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然之美,作者再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把眼前事物想象成了生活中非常美丽而且让人感动的形象。这就是“从眼前事物联想到过去自己感觉到很美、很感动自己的情形”,于是,笔下的形象就美了。这个题目,编者在提示“抄写”,其实,也需要“先读书,再通过联想到相关美丽的事物,想象形象,体会美丽”。朗读时产生美感体会感情。
《现代诗二首》,在诗歌内容前面,编者安排了“学习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这个提示,直接交代了《现代诗二首》教学的重点目标——读诗句,了解诗句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景物,把这些景物放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当中,构成一幅画”。
《繁星》,编者同样在课文前面给了一个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难度并不大,关键是“作者看繁星,产生了奇妙的想象,进而感受到了繁星满天之美”,而学生,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与“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什么关系?我想,应该是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去对比,对比“自己看繁星想到了什么”,而作者“想象到了什么”,怎么感受到“繁星满天的画面之美”的——想象到“美好的”东西,是让自己感觉到“画面之美”的重要方式。这是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的。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的提示,要求学生能够在对本单元的课文展开想象,想象画面的时候,想象出什么来:动态变化的场景、形状、颜色、味道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编者,并没有谈到“体会自然之美”,好像“想象画面”了,就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之美了。其实不然,我们说,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对语文感兴趣,得切实能够体会到“内容之美、形象之美、语言之美”,产生阅读的快感,所以,在想象画面时,体会画面给自己的美好感受,很重要。
教材在前两篇课文中谈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感情需要先读懂作者在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时候表达出来的感情,在“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中表达出来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态度,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而,产生美的体验。
本单元语文教学要素落实的建议
既然教材安排了“语文要素”,那么,在单元教学开始,就应该先安排一个环节:对单元的语文要素前期认识——指导学生先明确本单元我们要学习这样一个读书方法。回忆基础,并提出疑问。然后,在教学课文时,去学习、练习。
精读课文中的指导建议
一、《观潮》中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指导建议。
《观潮》一文,主要写了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人们等待观潮”的画面。这幅画面,通过来观潮的人多,从侧面来衬托“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之美誉。
1、读全文,要求学生了解本文重点写了什么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目标:能够清晰明白地表达下来。
2、读课文第二段“潮来之前”,提示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试着在纸上,把这些景物画下来,并思考:这段话所描写的画面,突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指导要点:江面、海塘大堤和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重点景物:平静的江面)
指导学生结合第一段,理解“盼”什么,为什么要“盼”。
3、读课文的第三、四段,想象“潮来时”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
(1)读课文第三段,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隆隆的雷声”、“还是风平浪静”“声响越来越大”、“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想象“潮”在远处的画面——声音的变化,平静的江面上,远处出现一条白线——“潮还没到跟前,先听到潮来的声音”。
讨论:这个时候,眼前的画面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这个印象,可以判断出什么?
(2)读第四段,指导学生抓住“移来、拉长、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联想:
“横贯江面的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情形?(浪潮实在太高,眼前只有浪潮,浪潮遮挡了浪潮后面的任何景物)
读“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回想过去看到过的场景:你在哪里看到千万匹战马奔腾的场景?(电影中)
再看视频——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冲向敌群的场景。
思考: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它们要干什么?如果它们是有思想的,它们此时会怎么想——这样的阵势给你怎样的感觉?(阵势太强大了,就凭这阵势,就把敌人吓跑了——威武,雄壮)
作者说,这浪潮就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如果这浪潮是有思想的,它们要干什么?(讨论后,归纳——向人们显示:我们的气势是多么壮大,多么强悍!足可以摧毁任何抵抗的力量!
播放钱塘江大潮涌来的场景。
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后,想象眼前的场景,描述画面,表达观看以后的感受。
指导朗读,多形式朗读这一段,读出“雄壮、震撼、所向无敌”的气势!
3、读第四段,继续想象画面,述说读后感受。
4、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了解画面所写的景物特点,结合课文学习,描述《浪淘沙》所写的画面。
5、回顾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走月亮》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指导建议
《走月亮》怎么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我们一边想象,一边归纳方法,方法出来了,我们也就知道该如何指导了。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读着这段文字,我的头脑里发现出了美妙的画面:这是哪里啊?怎么这么美啊?月光下,溪水在潺潺的流动,哗啦啦地响,山草和野花的清香与芬芳,随着溪水流下来,我都快陶醉了。月光下,溪水那么清晰。河床里一大块一小块的鹅卵石都那么清晰,哎呀,很多的鹅卵石围成了一个又一个小池塘,每个池塘当中都有一个月亮,难道鹅卵石们把月亮的影子当成了小孩子,在拥抱着她,表达喜爱?还是怕他走丢了,在细心地呵护着她?妈妈,我想起来了,在白天,我在这里欢快地玩过,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花瓣,那情形,实在太开心了!)(怎么想象画面?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画面的地点、景物在月光下的样子、动态变化和能够感觉出来的味道:你看到了那里有什么,你嗅到了什么味道?想象出实际事物的样子,同时展开想象,想象这些景物就好像我们过去体会过的那些美妙的场景?联想其他时候我们在这里曾经做过的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哦,终于明白了,作者说的走月亮,其实啊,是去走月光下溪边的小路,去看池塘,去看月亮的影子啊!除了小溪边,还到哪里走一走了呢?)
(读这篇文章“想象画面”时,是不是已经用到了“读文字,联想到文字所写的实际事物的样子或者类似的、让自己觉得美好的事物样子的特点”——形状、大小、颜色、光泽?是不是又由此想象到了其他的更美好的、让自己开心的、感动的情形?是不是联想到了那些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美好的快乐的记忆?)
3、《现代诗二首》、《繁星》,就按照学习提示要求完成相关任务即可。前面教材编排分析已经介绍过。这里,略。
4、《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的教学,不是非要到“语文园地”教学开始时,才去交流。
在按照原文要素教学完每一篇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是如何针对重点段落或者全篇”来想象画面的——想象了什么,怎么想象的,怎么想象才感受到“自然之美”的。
课文学习结束,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