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观点:科学研究与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题“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文的结尾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这是对本文观点的具体总结:你在生活中,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执着地去研究解决,就能够有所发现。
关于这样的道理,我们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就已经学到了。大家还记得《奇怪的大石头》吧?那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我们学到过的,李四光就是针对“奇怪的大石头”提出了问题,然后,深入研究,发现了“地质变化”。
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写作上告诉了我们什么功夫呢?
我们来看课文,发现作者在开头,先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说这是一个真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从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最终发现了真理。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谢皮罗教授看到防洗澡水时,谁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旋转,他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反复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
英国化学家波义尔,看到紫罗兰花被溅上盐酸之后变红,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发现了试纸。
奥地利医生看儿子睡觉,发现眼球转动,提出了“会不会是做梦、与做梦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最终发现了“生理学的规律”。
过去我们讲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有“事不过三”的说法,有“三人言虎既成虎”的故事,这些关于“三”的说法,都说明:三个以上,就能代表一定的规律(当然不能是决定的),能够代表一般情况。所以,写文章的时候,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用至少三个例子来证明,这样,就能够增强文章所表达观点的说服力。这是本文告诉我们“证明自己观点”的写作功夫。
在本文,作者除了举了三个例子,还注意在例子与例子之间的过渡上,强调“一百”,比如:“无独有偶”,强调的是前后例子规律上的相似;第二个例子反复提出了多个问题:“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也在暗暗的证明“反复提问问,多次提问”对科学发现的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