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教学设计
(2020-11-12 11:14: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雪梅》教学设计
武功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降、输、骚、逊”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降、输、须、费、逊”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雪梅》。
3.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感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学习第九
课的第三首诗——《雪梅》,一起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板书诗题,生随师书空。
二、课前检测,扎实基础:
“课前,先让老师考验一下同学们的课前学习能力,这些生字,谁能正确认读并用它们组词?”指名回答,那你需要给同学提醒哪个字的写法呢?指名说,师强调“降”是个多音字,注意右下角的写法。
现在请同学们正确、规范地在本子上书写这五个生字,并在你最满意的字旁画颗星。
三、课堂发现,铺好道路:
1.初读古诗,感受节奏美。
(1)那这些生字进入到古诗里,你还能正确认读吗?出示古诗,指名读师
评价。
(2)指出这是七言绝句,引导学生按节奏读一读,指名读(你听他读得怎
么样?请大家按43的节奏读古诗。)
(3)三读古诗,感受音韵美。
同学们读出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声音真好听!老师也想读一读,注意
听老师和你们读得一样吗?
师按平长仄短的方式读古诗,引导学生发现读诗过程中的长短音现象,告诉学生想要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除了要讲究节奏,还要注意每行第二、四、六个字平声时音要读长,仄音时读短。
师领着学生感受新的读诗方式。(师大声读,生小声跟读;看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不错。一首诗,要全面掌握,除了能正确读出来,还得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
2.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提取信息,学会细致观察,体现单元要素。
(1)出示带有红色标记的古诗,“请同学们细心观察这些文字,你有什么
发现吗?”
预设1:生回答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相机简介卢钺。
预设2:生发现注释,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当学生说“骚人”的意思时,师简单说典故: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诗人或文人墨客。)
预设3:生发现“雪梅”二字与众不同,用《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引出雪、梅是报春使者。
(a.你发现了这两个字与众不同,那这两个字指的都是谁呢?聪明的同学肯定从诗句中发现了蛛丝马迹,生答是梅、雪---真了不起,你这么会分析,是个善于观察的人。b.梅雪一直都是文人墨客争相赞誉的对象,连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在《卜算子.咏梅》这样写到----出示诗句,师生合作读。)
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雪和梅都被当作了报春的使者。可在卢钺笔下,这二位的相处似乎并不和谐,让我们来看诗句----
四、课堂探究,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行。
(1)出示“梅雪争春未肯降”,它们之间怎么了?谁来说说看?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梅和雪争春(争着报春)谁也不肯认输。
“在卢钺的眼中,梅和雪会争春、而且谁都不愿服输,赋予了它们以生命,这是把他们当成了----生答:人来写,师:多么生动的拟人呀,快把这个修辞手法记在诗句旁边。”
过渡:梅、雪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又该如何评判呢?
(2)出示“骚人阁笔费评章”。 结合词语意思,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吗?指名说。
让我们再读前两行诗句意思,想一想哪个字显示出梅、雪难分高下、让诗人
难以评议呢?“费评章”的原因何在,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2.
(1)出示诗句。请一生读诗句,你读出什么来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谁再读一读?你还读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发现梅、雪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明白诗人是通过仔细地观察才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
(2)演一演:在了解二者各自特点之后,你能想象出梅、雪争春谁都不服
输时会给对方说些什么吗?引导学生用不服输的语气说一说。如果你在场,会如何评议?会怎样对他们说呢?引导学生理解“各有所长”,总结道理一。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
让我们带着明白的道理再读古诗,生再按节奏读。
3.拓展理解。
在诗人资料里我们知道卢钺当时作了《雪梅》二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外一首。
出示《雪梅》其二。
自由读,想一想:在《雪梅》其二里,梅、雪还因争春而“未肯降”吗?什么是十分春?哪三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美丽的春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梅不畏严寒,正可谓“凌寒独自开”,有了雪的映衬,它显得品格更加高洁;而雪要是缺了梅的花色和香味,便少了生趣;再加上诗,让人更觉即将到来的春天是如此美好。同学们,梅、雪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只要他们不再“争春”,而是共同协作,就能凑成这“十分春”----这又让你想起了哪句话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引导学生感悟本首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4.总结: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5.课堂检测:
6.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让我们再次诵读古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之旅。
五、作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