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说课稿
(2020-10-19 13:31:26)分类: 说课稿 |
《赠刘景文》说课稿
武功县实验小学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赠刘景文》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赠刘景文》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中《古诗三首》的第二首古诗,它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根据单元主题以及语文要素,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意,从荷尽、菊残、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教学重难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2.抓词扣句,引导想象。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想象画面,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及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3.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贵在疑,在自主预习中,提出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4.学生在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意中,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激趣导课,板书诗题;理解诗题,了解作者;检查预习,学会质疑;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唱读古诗,背诵积累;课堂检测,巩固提升;拓展延伸,欣赏积累。
(一)激趣导课,板书诗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山行》,我们一起来背背《山行》。杜牧对秋天的爱在那红红的枫林里,那么在苏轼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赠刘景文》,板书“赠刘景文”。
(二)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学生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题。并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作者,从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学会质疑
在学生课前认识了生字的基础上,课堂检查学生读诗情况,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有节奏朗读古诗。对古诗中词语、诗句的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此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四)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三年级学习古诗的目标是:能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避开逐词逐句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读古诗想画面,根据学生的初步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关键词“尽、擎雨盖、残、傲霜枝、橙黄橘绿”的意思,从而理解诗意。这首古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为了突破难点,将夏季荷花盛开图与秋季荷尽图比较,使学生在诗句中感受秋天荷尽叶枯的萧条。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菊花的品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时,身体会怎样?(蜷缩)图中菊花的花枝,却在冷风中依然挺立着。从而感受到菊花的勇敢、坚强不屈,为理解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奠定了基础。课堂补充古今赞美菊花的古诗,使学生对菊花精神的理解更深入,为理解苏轼赠送朋友这首诗的目的做好了铺垫。
(五)唱读古诗,背诵积累
为了能让学生很快背诵古诗,我指导学生借助作者描写的景物顺序,展开想象背诵,使学生背有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古诗新唱,提高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
(六)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课堂检测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巩固,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相互检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补交,以便所有学生都有所获,都有进步。
(七)拓展延伸,欣赏积累
课堂为学生推荐描写秋天的古诗《秋词》,学生背诵积累,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让他们知道我国古人写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很多,激发他们课后寻找相关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突出了古诗重点。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
以上仅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步设想,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