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晓会工作室
何晓会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81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之歌》教学反思

(2020-10-12 17:52:27)

  《花之歌》教学反思

                    武功县实验小学      王晓珍

花之歌》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用纪伯伦自己的话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因此纪伯伦的文章特别能带给人一种特有的美感。在他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教学时我做到以下几点: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读为主,想想画面,感悟精神品质。抓住这一特点,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自由读感知——品读想象——美读体验——模仿创造。在读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花”的形象,感悟作者语言的优美和清新。所以我设计的了课堂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同桌交流。交流时可以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我的感受是(     ”,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探究,设计讨论(二)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一处想象最奇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修辞,语言,人生启示等),小组交流。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领悟到花的精神就是: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两个探究题的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审美乐趣,享受到情感熏陶,人生启迪。整节课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品读想象中,分享智慧成果。

2.教学中除了读的能力培养之外,我还注意了听、说、写的能力的培养。听别人读,听别人如何想象。:说自已想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说个性化的见解。写:模仿课文的经典句段写作,写自己的观察到的,写自己的心灵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体会成功的收获。

3.深入地挖掘了文本主题。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时,出示作者纪伯伦的简介,简述作者的身世和经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注入的感情,进一步理解作者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成功之处
    1.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花语中。有效落实了语文素养“从阅读中想开去”,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才是散文诗的阅读教学。

2.探究题的设计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到感悟作者的语言及人生哲理,学生的学习由浅至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课前精心的设计和实际授课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得还不够精致,缺乏艺术性,如:诗句的含义的点拨稍肤浅,应进一步探究。对比阅读后,应将写作方法总结一下,并板书,这样使本节课的教学会更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