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2019-12-31 19:44:49)《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武功县实验小学 赵引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