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2019-05-20 09:37:06)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作、乘、笼”4个多音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段落,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过程方法

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直奔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4、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阅读、静心思考。因此紧扣重点词和课题质疑正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师生交流:(1)看着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2)通过读文,你知道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那幅画吗?作者是谁?

设计意图:处理字词,指导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字词,为读正确读流利做铺垫,汇报初读收获,为品读课文唱响前奏曲。

三、聚焦画面  感悟文本

1.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的能力特别强,刚才大家自己读书就有了如此多的收获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出示配乐视频《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2、学生自由观赏,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画面人多,热闹)

3.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插图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234段)

4、提示学生可以用“图文对照法”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从2~4自然段中选定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学习,想想这段主要写了画面上的什么?

5、交流感悟:(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汇报第2小节,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然后回到画中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 汇报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6、在张择端的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八百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1、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教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藏。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必做)试着仿照本课中学过句子,用上关联词 “有 ……有……有……”和“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

2、 (选做)(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说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情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培养学生感受名画历史价值及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择、宫、摊” 等10个生字,读准“都、作、乘” 等四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能说出《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3、从2---4段中选择一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掌握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难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过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学生抽象及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学生要从古画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些难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及好奇的年龄特点,采用画一画、找一找、填一填等,直观教学、图文结合、读书指导、情景创设这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了解名画主要内容,感悟名画风采,激发想象力,使学生置身名画情景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难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直奔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二)、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聚焦画面  感悟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 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和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名画再现  激发情感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教师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到一半。”叶老这段话十分精辟的阐述了略读的重要性。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初步具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的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依托阅读提示,凸显教学重点

受教学时间的影响,略读课文的课时大多是一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快速准确地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教学整体,产生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再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这段阅读提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并且对该篇文章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是,根据以上学习提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使学生在整体上图文对照,对这幅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直奔阅读提示的重点——焦距画面内容,图文对照谈体会。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找出课文中的要点、难点、疑点,听课时就改变了教师讲什么、自己听什么的被动状态,从而达到自己需要听什么的主动学习的目的,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增加了自信心。

二、紧扣画面内容,图文对照悟文本。

略读课文教学虽然倡导的是“简”、“略”,但不是说所有的都提倡简略,在文章的精彩之处也需要细细的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在教学本课时,我直奔课文重点——画面内容,在学生明白图文对照学习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2-4段课文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自学,然后汇报。

其中在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句子并想象补充其他行业的人,然后对照图画让学生用词语去形容画面内容,体会画上的人多,感受张择端绘画的了不起;在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练读课文,然后出示局部图让学生解说,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仿佛听到什么?最后出示:“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采用让学生在图上找这个情景谈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情景的栩栩如生,进而体会这幅画的传神。然后回归主题,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三、拓展深化主题,架起内外桥梁。

略读课文应该成为架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所以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时,以小诗作总结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感受这幅画的高超画技和历史价值,接着,然后以给父母介绍《清明上河图》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为作业延伸课外。这样既对本单元的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提出了综合实践学习的要求,使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激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使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但是,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我认真的回想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文学拳脚之地,老师应该是一旁的守护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中,给孩子留更多自读的时间去潜心入文,这样才能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理想境界。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觉得三年级学生还小,不敢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使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在有一些环节上混沌不分,教师参与得太多。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正是这份遗憾,让我看到了自身教学的缺陷,它会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