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2019-04-04 15:48:38)
分类: 评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武功县实验小学   赵引线

今天,听了成敏红老师执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课堂中,成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古诗,学古诗,悟古诗,使枯燥的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一首好诗,如同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纵观这节课,成老师在上本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自己的处理,消化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一一传授给学生。不但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听课的同行感受到了成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成老师教学时有很多的亮点和可取之处,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讲以下四点:

  一、语言优美,歌曲导入

教学开始,成老师以一个充满忧伤的表达离别之情的歌曲导入新课。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同时,成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此篇古诗课题的两个难点:一点是朗读课题的节奏划分;二点是“之”的理解;并且非常顺利地解决了这两处的难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成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一词,提问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美景?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词去感受李白、孟浩然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

在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时,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 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成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 自由读、 教师范读,配乐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三、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成老师很有心地补充了李白的作品《赠孟浩然》、《江下行》、《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通过补充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人物,为解读文本打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别出心裁

成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美丽的帆船,在学生初读感知诗文,教师再次范读引路指导之后,教师提问,这是一次怎样的离别,有学生将自己对这次离别的感悟之词,写在这只帆船之上。学生各抒己见,纷纷举手,上台写下自己理解。这样的板书设计,别出心裁。

总体来说,成老师这节课扎实、质朴,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接下来我想发表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在本节课教学中,成老师对字、词的理解上过于细化,反而加深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负担,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读诗读得不够充分,导致培养和表现学生想象力,理解诗歌意境的那个环节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说得不好之处有待大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