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评成敏红老师执教阅读指导课《大林和小林》
(2018-12-19 11:08:46)分类: 评课稿 |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
很荣幸能为成敏红老师评课,但同时又深感不安,因为自己也从未给学生上过真正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并且对这一板块的教学认知始终处于朦胧状态。平时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只做到推荐书目、学生自由阅读、写阅读笔记或写写读后感进行交流,仅此而已。所以在此只能算作感悟
听了成敏红老师执教的《大林和小林》这节课后。深切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感受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感受到了成老师对于阅读的理解,深受启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1、“课外阅读活动”必须要让学生阅读精品。
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一种新的课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拓学生文学眼界、激发学生文学兴趣、丰富学生文学积累。而这些又依赖于内涵丰富的经典阅读作品。
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但是,琳琅满目的书籍令人眼花缭乱,好书坏书更是良莠不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书籍的选择更显盲目。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和“食”现象。
成敏红老师执教的这节阅读指导课,所推荐的书目是《大林和小林》,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的作品,它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这部童话语言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离奇,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美感。符合中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课外读物书。
2、“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说,我们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和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读书之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兴之所至,则不由自主地被书中人物、故事所吸引。
在这节课上,成老师就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关键为抓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上课伊始,成老师作了这样一段优美的导入:
“同学们,书是良师益友,书是精神食粮,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书让我们于方寸之室,领略万千世界,你喜欢读书吗?今天,成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的这本书呢,是一本童话故事书,它是张天翼爷爷写的,你们有没有人看过这本书?喜欢吗?为什么?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成老师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这本书的特点:如,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真是令人爱不释手。老师也很喜欢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林和小林》,和他们一起经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行吧!”在这样的充满感召力的语言渲染、引导之下,学生的内心怎能不充盈起读这本书的热情呢?
《大林和小林》这本书表面上没有色彩绚烂的语言,却是一部非常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书。如书中有许多夸张的描写,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成老师就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书中之最”,最长的数字、最长的名字,最大的饭量,最长的卫队…….真是数不胜数,在收集时,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声,觉得非常有趣,也充分调动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下面的交流做了铺垫。
学生的兴趣之火一旦被点燃,成老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直奔文本“精彩内容
学生听完故事后都哈哈大笑了,成老师就此话题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连故事主人公名字的由来就这么好玩,这本书的情节一定更有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想读整本书的欲望。
唧唧参加运动会,没想到结果唧唧竟是最后一名,多么出人意料,这又是这本书的另一特点——情节离奇,在这里,成老师又设计了让小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更是满足了学生天生好玩、好表现的天性。这样再一次激起了他们认真研读读这本书的热情。
总之,通过对书中几个或搞笑、或惊险、或离奇的精彩片段的阅读和欣赏,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初步感受这本童话故事个性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离奇的特点。在充满奇特构思,曲折情节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作者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感受他的幽默与智慧,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欲望。
所以说成老师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火花,相信在她的指导下,清新而淡雅的“书香”一定会溢满班级。
3、“课外阅读活动”必须要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要在阅读活动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效。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首先,成老师这节课,最值得的借鉴之处是能引导能学生自己总结阅读方法。许多孩子爱读书,但他们往往只是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至于书中的作者、内容简介、目录等方面则一概不予关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读书的效果,造成了孩子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其它的文学性的东西。
而成老师却在本节课上,引导学生通过看封面、版本、封底、目录、引言、作者等内容,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取信息,在对整本书及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基础之上,产生阅读的期待,从而学会怎么才能更全面地去读一本书。
其次,我认为成老师这节课在引领学生评析大林和小林这两个人物形象处理、设计中,堪为精妙。成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把握感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品析人物,这种渗透写法的品评方式也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这无形中又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和延伸。
第三,成老师培养了小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如在目录展示这一环节中,成老师这样提问:“这本书这么多的章节,你喜欢哪一节呢?”如果仅就此问题作答,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五花八门,甚至会很苍白、随意,而紧接着成老师这样巧妙提示:请用“我喜欢(
很神奇,学生的回答马上就有了一定的见地,避免了盲目和跟从。尽管部分学生的回答还略显稚气,但其中不乏智慧的闪现,如有的学生回答出的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很幽默很搞笑等。而这些正是这本书的语言特色所在,可见,只要善于发掘,我们的小学生对文学作品还是很有鉴赏力的。
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这一堂读书课上,收获的远远不只是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老师们,纵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都不缺乏书籍,可是捧起学生的作文,除却寥寥几位学生习作让人赏心悦目,大多数学生习作触目就仿佛踏上了一段痛苦的旅程。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更有效?那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的确,读书指导课就像三月“贵如油”的春雨,于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孩子们心田中阅读的幼苗,并慢慢使其开花、结果。
当然,一堂好课,就像一件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艺术作品一样,大功告成之余,都会有一丝遗憾。思索之后有以下两点想法想与成老师及各位老师商榷:
1、
如在情感朗读分析人物性格时,通过师生三人的合作进行分角色精彩朗读展示,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特别好,学生在听读之后心中肯定有了自己的见解,成老师就此提问,“通过听读之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还未待回答,紧接着她又让全体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这样,因为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所牵制,他们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师想让自己干什么,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之后,你觉得大林、小林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之后,再来进行分角色朗读会更有味道。
2、
以上所谈,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老师们,读书指导课很重要,但又真的让人难以驾驭。在此,诚挚地感谢成老师的倾情奉献。“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做人、在读书中成长,让班级充满浓浓书香,让淡淡的书香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飘溢、回荡,让孩子们背起书包快快乐乐上学,享受书香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