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刚石
金刚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9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高效课堂导入案例

(2014-05-20 16:12:06)
标签:

教育

高效课堂导入案例

 

陈秀茹

 

案例1:在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这样导入:请大家观察一组实验:铁在滤纸上的变化。【实验1】用酒精灯点燃一张普通的滤纸,滤纸迅速燃烧并消失。【实验2】用氯化铁溶液将滤纸润湿,用酒精灯烘干,再点燃滤纸。烘干过程中发现滤纸的黄色加深,部分滤纸变成红棕色,再加热滤纸发现滤纸并没有迅速燃烧,而是很快变黑,边缘伴有红热现象,一段时间后滤纸变硬变脆,小部分发生脱落。反应结束后得到一些黑色(伴有红褐色)的大片固体。【提问】看完实验后,大家认为固体产物的成分可能是什么?

分析:由一组对比实验,为学生提出了问题,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另为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将问题展开,启发学生思维。

启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学生亲自观察到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学生亲自感受到的,而且他们对看到的现象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2:在学习“乙醇”时,这样导入:【师】今天老师想跟一位同学做个游戏,谁愿意上来?【互动】老师在一位同学的手上用圆珠笔写了两个字—化学。【师】谁能帮他用最快的方法擦去呢?【师】老师带来了一种液体,现在帮这位同学擦拭一下看看。【师】知道这是什么液体吗?大伙来问问。【师】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与酒精零距离接触一下。

分析:圆珠笔和酒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种物质,酒精和用圆珠笔写的字相遇,字不翼而飞,这样一个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由自主的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乙醇有什么性质?这样容易的就将学生引进到课堂之中。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3:配置一定物质量浓度的溶液这样引入:【师】初中我们学过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如何配置?【生】选择天平称量溶质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师】那如何准确配制100ml  1mol /LNa2CO3溶液?【生1】用天平称量10.6g 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生2】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对,不能控制溶液的体积为100ml,应将10.6g Na2CO3固体倒入量筒中,加水至100ml。【生3】量筒为精密仪器,不能用于直接配制溶液,应选用带刻度的烧杯,将10.6g 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然后加水至100ml刻度线。【生4】用烧杯溶液体积难以控制,应选用下面粗,上面细带刻度的仪器,用类似啤酒瓶之类的仪器。【师】大家给这位同学鼓掌,确实为了更准确控制溶液的体积,需用更精密的仪器,这时展示容量瓶。【生】发出惊叹声,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议论纷纷。

分析:老师采用类比教学法,把时间花在仪器设计上,学生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认知冲突中接近主题。老师拿出容量瓶,学生的新奇感满足感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愉快的和老师进入课堂可能吗?

启示:老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遇到类似陌生生活情景时,便会自然进行能力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对发展的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无定法,导无定规。千姿百态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教学变得引人入胜,课堂导入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我们教师要导入有方:导其动脑,即引导学生思维、想象、联想等;导其动口,即引导学生讨论、训练表达;导其动眼,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导其动手,即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画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能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也能在兴趣中形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化学课堂才能称之“有效、优效、高效”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