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化学故事创设精彩课堂
(2018-08-22 23:55:51)
标签:
教学研究文化 |
讲好化学故事创设精彩课堂
宋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对教师的授课感兴趣,能否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能否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一方面与教材本身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更与教师的情景引入、语言表达、授课技巧、教学艺术等密切相关。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我们不妨把这些都称为化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化学故事,注重教学艺术,就会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课堂引入化学故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一、注重收集素材
现行高中化学材与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非常紧密,教材中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等,一方面体现着新教材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而,现在的社会正在迅猛发展,各种高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化工生产中在应用着化学知识,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件,但现行的新教材并非一年一变,从这一方面,我们用的教材又是“死的”。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素材。只要我们关注一些新闻,关注当地发生的一些事件,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不难从其中捕捉到化学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及时归纳整理,就能达到为我所用。我们也要善于从有关化学史、化学家生平事迹、化学家故事等书籍和杂志中获得素材。我们也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从其中搜集、获得我们需要的素材。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注重收集素材,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丰富的素材,就为精彩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浓缩”素材
有了素材,我们并不能将素材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课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化学故事的引入,若占用了很长的时间,势必冲淡课堂的主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教师,要么不引人化学故事,怕占用课堂时间,要么不加工处理素材,引入的化学故事不是长,就是生硬,或兼而有之。有了素材,我们一定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要从素材中提炼出与教学有关的化学信息,简化或省略其它信息,成为有效的“浓缩”的化学故事。当然,这点对化学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长达数千字的化学故事、一个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现象等等,我们要对之大胆取舍,高度“浓缩”,精心加工,这样就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一则化学故事的引入,应把时间控制在2、3分钟以内为宜。
三、巧用化学故事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引入化学故事,力求恰到好处。在引入化学故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针对性
化学故事要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适应。如讲解焰色反应时,就最好引入一则与焰色反应有关的化学故事。讲解氯气的性质,就最好引入一则与氯气有关的化学故事。
(二)要有趣味性
一则新奇有趣的化学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化学故事中若能巧妙设疑疑,自然导入新课,或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解读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则会带着好奇、探究、急于了解的心态去学习本节课,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要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引人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化学故事,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若能通过化学故事在思想、情感、做人等方面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有力于他们做人和成才。
(四)要有灵活性
化学故事的引入,可以是一节课的开头(情景引入),也可以是一节课的中途或结尾,也可以是自习辅导。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何时引入化学故事,关键是引入化学故事时要自然,要恰到好处。引入的化学故事,可以侧重于物质的性质、用途,也可以侧重于化学名人(或科学家)的重要事迹及探究、拼搏精神等等。总之,要顺其自然,灵活引入,恰到好处。
四、在教学中,引入化学故事的几个例子:
故事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结束时引入)卢瑟福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学生深夜还在做实验,就问他:“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他又问:“下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他又问:“那么晚上呢?”学生回答:“做实验。”他又问:“那么你什么时候思考呢?后来,他在剑桥大学物理实验室的醒目处贴上了一句名言:“别忘了思考!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要记住,做化学实验,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故事二:(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在讲焰色反应之前引入)罗伯特·威廉·伍德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在巴黎的一家餐馆吃饭,第一道菜上来之后,伍德把一盏小型酒精灯放在桌子上并点燃,然后,他朝火焰上滴了几滴菜汤,火焰竟成了红色。伍德搓着手喊道:“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他向一起进餐的朋友解释说:“昨天,我在进餐时把氯化锂洒在了吃剩下的鸡骨头上,酒精灯发出的红色火焰,说明菜汤里含有氯化锂,证明今天的汤是用昨天吃剩下的鸡骨头做的……”聪明的伍德使餐馆老板在事实面前无言以对。大家知道伍德用的是什么方法识破了老板的奸诈吗?他用的就是化学上一种检验物质的特殊方法,叫做焰色反应。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焰色反应,看看用焰色反应怎样来检验物质。
故事三:(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在学性质碳酸钠的性质时引入)我们知道,碳酸钠俗称纯碱,是家庭中厨房里的常备物质之一。说道纯碱,我们不能不提到化工专家侯德榜。侯德榜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农村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23岁的侯德榜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被保送到美国公费留学。他先后在美国三所大学苦攻化学8年,成为化工专家。1920年,侯德榜回国,出任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厂的总工程师,肩负起设计安装碱厂的重任,经过多次试验,克服重重难关,终于生产出了“红三角”牌纯碱。在1925年的美国费城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获得金质奖章。“红三角”牌纯碱的问世,打破了外国纯碱长期在我国独家垄断的局面。1940年,侯德榜独创的“侯氏制碱法”,不仅生产纯碱,还生产氯化铵,把食盐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8%以上。“侯氏制碱法”轰动了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后,侯德榜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侯德榜这种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故事四:(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课前引入)
1、近期,媒体报道的车祸很多都与饮酒有关。大家知道,乙醇俗称酒精,是各种酒的主要成分。特别是白酒中,乙醇的含量更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指出:有害使用酒精已经成为比艾滋病、暴力、和肺结核更可怕的杀手。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有害使用酒精,是指过量饮酒以致对健康造成损害,如癌症、肝硬化等,并不包括不良的社会后果,如酒后驾车、暴力等。若把这些因素算在内,则每年死亡的人数将更多。全球每年有32万15—29岁的年轻人死于与酒精相关的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应远离烟酒。乙醇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的真正面目。
2、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本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世博会是旧中国参与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它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给世界留下了比较清晰、完整的东方大国形象。当时,在中国馆内,茅台酒陈列在农业馆,与棉、麻、油等混在一起,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人提出,将茅台酒移入食品馆显眼的位置。在搬动时,一位工人不慎失手打碎了一瓶茅台酒,立刻酒香满室。中方负责人陈琪见此灵机一动,建议不必换馆陈列,只需取一瓶茅台酒,分盛于数个空瓶中,去掉盖子任凭茅台酒挥发即可。旁边再放上酒杯,请专业人士品尝。此举果然凑效,参观者纷纷而来,争相品尝。茅台酒以酒香为媒,获得了那届世博会金奖,从此,茅台酒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陈琪巧妙地利用了乙醇的挥发性,使茅台酒从此走向了世界。乙醇俗称酒精,是各种酒的主要成分。乙醇还有什么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乙醇的有关性质。
故事五:(人教版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糖类”在学习了有关淀粉的性质后引入)
有经验的同学知道,霜打后的青菜吃起来味道更美。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青菜中含有淀粉,淀粉不仅不甜,而且不易溶于水。但是到了霜降后,青菜里的淀粉在植株内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变成了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又水解变成了葡萄糖。葡萄糖不仅易溶于水,而且是甜的,所以霜打后的青菜吃起来味道更美。为什么这种变化会出现在冬季呢?那是因为青菜里内的淀粉变成葡萄糖后溶于水,细胞液里增加了糖分,细胞液不易被破坏,青菜也就不易被霜打坏。这是青菜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变化。霜降后,白菜、萝卜等吃起来味道更美,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在课堂引入化学故事,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历史、社会、自然现象等密切相关,上课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因故事而精彩,学生因精彩而投入。化学故事的引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又能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