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叙事 《观察缢蛏》

(2013-10-22 22:53:39)

在软体动物的学习中,教材中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活动重点观察双壳类动物,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双壳类动物见的很少,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软体动物,将这节课的“观察与思考”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缢蛏的资料,老师准备好缢蛏,清洗干净,放在清水中。在教学中,学生在介绍对缢蛏的认识时,没想到学生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讲解了缢蛏名字的由来: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师讲解观察的步骤,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缢蛏的外部形态,再打开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将实物与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思考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呢?(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

观察缢蛏的外部形态时,由于环境安静,缢蛏已伸出斧状的足、入水管和出水管,因而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了缢蛏的两片贝壳、足、出水管和入水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到了鳃。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积极讨论贝壳、足、鳃、出水管和入水管的作用,归纳缢蛏的结构特点。然而学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不拘泥现状,提出了新的问题:(1)怎样区分缢蛏身体的前端和后端?(2)缢蛏出水管和入水管有什么区别?教师及时地指导学生进一步地观察,指出足位于身体的前端,缢蛏运动时,从贝壳伸出斧足,挖掘泥沙,钻入泥沙。出水管和入水管位于身体后端,入水管靠近腹缘;出水管靠近壳顶。水从入水管进入,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这样在观察中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对缢蛏运动和食物获取的认识。同时学生发现,在清水中,时间长了,缢蛏的足、出水管和入水管伸出来后,两片贝壳也张开。得出在淡水中不适宜缢蛏的生存。

将观察活动改成学生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经验性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