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2019-10-27 15:22:03)
分类: 学科资源、成果展示

敬畏生命  感受生活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研究

                  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 宋艳

【背景】

统编教材今年要在初中全面铺开,初一初二初三都要使用统编教材,我这两年一直在上初三还没有完全接触统编教材,对于统编教材的使用有许多困惑。刚好学校新进教师需要上一堂汇报课,作为南湖校区的备课组长我全程参与其中,想着借这个良机好好研究一下新教材,于是有了这样一节课。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对生命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但他们又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和思考,所以,围绕生命话题展开活动,能有效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这课能很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成为生命的主人更好的把握和使用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在不断探索。

【实录】

                —— 《敬畏生命》教学实录

一、新课导入  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师:现场采访学生(课件展示材料

    山东省人民法院对一起乘客抢夺公交车方向盘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问题:为什么要严惩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行为?

1:保护生命安全……   

师:法院严惩这样的行为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能做出危害生命的行为,要敬畏

生命。敬畏生命也将是我们今天的探究课题,我们将通过以下个部分来探究。

二、探究与分享

   通过四个探究分享,揭示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层层递进在身边的事例中领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敬畏生命。

【探究一】——情境体验 感悟生命

全班师生一起思考重庆公交车事件死亡3秒钟之后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师:首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深呼吸一次,吸气、呼气。请在脑海里想象你就是重庆坠江公交车上的一名乘客。对你而言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日,为了中午的家庭聚会你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透过耳机里的音乐你隐隐约约地听见了争吵声,突然……

一瞬间,你被冰冷的水包围着,你无法呼吸!下意识地你选择了憋住呼吸,内心无助地数着秒数:1秒、2秒……救救我!救救我!谁来救救我啊!,你突然发现身边还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她难受地挣扎着,挣扎的动作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在这时你终于看到了救援人员的身影,下意识地紧紧抓住了救援人员的手,但立即就放开了同时用力把救援人员推向老人身边,示意他先救老人。你的意识逐渐模糊,你快坚持不住了,但你告诉自己:“不,我不能放弃,我要坚持”。醒来时你已在救护车上,你得救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经历了一番生死体验后,你们一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大胆分享一下。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1:生命脆弱却也坚强、神圣。

2: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

3: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收获一】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是崇高的、神圣的。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探究——理性分析 关注生命

师:同学们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应该是很熟悉的。有谁主动来讲一讲事故发生的原因?

生:……

师:是的,事故起因是乘客刘某错过一个站,拉扯公交车方向盘,与司机互殴。此类事件并不是单独个例,在两年前的武汉长江二桥上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同样是一名乘客抢夺方向盘,同样在跨江大桥上,情况十分危急。而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吴烨的男子冲上前死死抱住那名乘客,将其拖离驾驶室,保护了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对比两个事件,你有什么样启示?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这说明,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与他人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休戚与共的世界里。

:在休戚与共的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来敬畏生命呢?我们继续来看一看。师:我们用几个数字可以很直观的总结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1个人错过1站、2人争执、3秒互殴、15个人错过了后半生。1个人的行为危害到15个人的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关怀他人。此次事故本可以避免,所以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生:(司机)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保证安全、妥善处理;

刘某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遵守公共规则;

其他乘客不能无视司乘冲突要及时制止,谨慎处理冲突、不袖手旁观

【收获】生命休戚与共。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

 

【探究 —— 情景模拟 善待生命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情景一:司机不遵守交规、自杀、行人翻越马路中间的隔离带……

情境让座是一种尊重、关爱他人的体现,应该提倡。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无偿献血、捐款、志愿者服务、器官捐赠……

情景三:关注、关爱、善待的对象不仅限于人类,对待动物、植物我们都要从善出发。

师:孟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种道德潜能,也就是说我们做出的关于敬畏生命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内心的自愿选择。因为我们休戚与共,心存敬畏之心时,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行有所止。

【收获】尊重、关注、关爱、善待每一个生命。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探究——万物一体 众生平等

师:大自然里只有人类才有生命吗?当然不是,还有很多其他的生命。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感受一下我们这个万物一体的世界。

   播放视频《万物一体》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师:看完视频后谈谈你对万物一体的看法?

生:我们形有不同,但实无差异。我们都是拥有生命的个体,众生平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这个休戚与共的世界,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要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还要敬畏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师: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敬畏生命,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一起来朗诵诗歌《生命的呼喊》。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收获】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敬畏生命,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课堂总结

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略)

师:出示板书。

敬畏生命感受生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上《敬畏生命》课例 

 

、巩固提升“略”

【感悟收获】

1. 教学要忠于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

敬畏生命这一课只有两个框体“生命至上”和“休戚与共”,教参建议先用例子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脆弱的、艰难的同时又是坚强的、有力量的。认识到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从而坚定在思想和行动上要珍惜自己生命。第二框则主要是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我在设计之初也是在讲到对他人生命关怀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总觉得还没完。“休戚与共”我们的生命只与其他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吗?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与我们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拓展了一个探究思考“万物一体 众生平等”。人类的“休戚与共”绝不可能少了其他生物的参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对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人类应秉持“众生平等”的观念,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课程素材的选取一定要让学生有真正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选取素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但7年级的学生毕竟人生经历有限,不可能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很好的从学生实际经验中找到对应点。有时我们为了贴近学生生活就对素材进行加工甚至简化,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在看到这个素材时很快就反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了,是非对错太明显,学生没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无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但初中学生的学情有要求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深入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选取素材和设置问题上谨慎处理。在本课中我也尝试选取一些更有深度的素材和设置一些更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围绕重庆公交车事件,我的思考点就放在了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确实课堂上学生们在这一环节都在积极思考。后面探究四关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态度问题设置就比较简单直白,学生看到情景就能迅速得出正确的做法,最后通过四个情景总结出“休戚与共”的内涵。

统编教材的初二和初三知识性更强,特别是初二关于法治部分更多,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选取素材时我可能就会更多选用热点时事或者经典案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