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案
(2014-04-11 20:53:05)
《清明上河图》教案 课时安排:1课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一、 教学目标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1、导入:《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2、授新课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举世闻名的杰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学生:老师,张择端是什么人?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老师:好!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曾攻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又在社会上卖画。他的作品除了我们今天介绍的《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等。他是活动于北宋后期的卓越风俗画家! 学生: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好吗? 老师:《清明上河图》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它是一幅墨笔淡着色的绢本长卷。此作采用散点透视,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最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教材中的中段的内容!同学们现在可以把教材打开,先看一下中段的内容! 老师:对了!因为这座桥形如飞虹,所以叫“虹桥”!其实,它的真名叫“上土桥”,据古书记载,这种形式独特的桥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牢城废卒”发明的! 学生:这桥上桥下可真热闹啊! 老师:是啊!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紧张,惊险,牵动人心。先看桥下: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被恰到好处的安排在全卷的中央部分。由于河面狭窄水深流急,船工们为了使船安全过桥而展开了激烈的博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投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紧张。这紧张的一刻,吸引了许多围观的人,有的趴在桥上看热闹,有的想帮一把却插不上手,有的人在指手划脚,但也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照样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他们的酒……。 学生:水流那样湍急,人们那么紧张。让我们这些赏画的人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老师:再让我们看一看桥上的景象吧! 老师:你们看桥下是那样的紧张,而桥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路狭人密的桥上,骑马和坐桥的官宦迎面而来,推车的,赶骡的,挑担的,也描绘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么热闹的场面被张择端给捕捉住了,像照片一样把这一切留在了历史的档案中! 学生:真是了不起!这幅画能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啊! 老师:那当然!它曾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手。最初收藏在宣和御府。北宋灭亡后,流落到北方,元代后进入皇家内府,被内府一个装裱匠用摹本偷换出来卖给了某贵族!到了明朝,它又落到了奸相严嵩手里!严嵩家被抄之后又到了太监冯保手里,他说是皇帝赐给他的。其实更大的可能是他偷来的!从冯保到清代,此画又经历了多少的波折已无从考证。一直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将它偷运到天津,伪满洲国成立,又把它带到长春伪宫,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企图随身带之逃走,因来不及而扔在飞机场的灰烬中,被我军缴获这一饱经沧桑的希世珍宝,终于有了很好的归宿!
加深体会《清明上河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用线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成就总结(先让学生说,教师总结) 1、《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 2、《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 3、《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 六、作业: 放学后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学校对面海泊河两岸的建筑、设施、人物动作等,搜集资料,下次来绘画《我们的社区》。 七、拓展: 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如此之高,近现代许多的工艺品都以它为题材,甚至有动画片让这幅画动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