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口算错误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我校针对计算进行了微课题研究,针对二到四年级学生中的计算错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一些措施有一定的效果,进行总结。众所周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却经常会在计算上出问题,这些错误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老师们习惯于把错误归咎为学生“粗心马虎”所致,其实不然,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研究错题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大多是口算能力薄弱、方法不准确。小学低年级计算以口算为主,中、高年级的计算以笔算为主,笔算出现错误往往是由个别地方的口算出了错,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究其根本,主要的计算错因集中在以下几点:
1.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
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口算加减法不熟练,在进位加和退位减上不熟练甚至出现错误都会导致结果出错。
2.乘法口诀不熟练
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试题,学生只懂算理,可总是算不对。原因是乘法口诀不熟练,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熟练。
二年级同学有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一些简单的运算口诀不熟练,常常出现5+9=15,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类似的错误,从而导致计算时出现错误。
对于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独进行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练习没有问题,但综合应用就显得比较困难,甚至经常出错。例如有学生在计算
27+45时错误的得到73,口算把7加5误算成13,这是20以内口算加法没过关);在计算乘法68×8时得到524
,口算时将6×8+6误算成52,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不熟练)。
3.思维定势使口算错误
所谓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就是学生先学习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过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计算中,导致经常性错误的原因之一。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常见乘积的负迁移。
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数相乘的结果,便于让学生快速计算结果,如让学生熟记25×4=100、125×8=1000等,可能就会与其它的式子相混淆,使结果出错。容易将25×4和24×5混淆,
16×5和15×6记错。
(2)常见的四则运算顺序错误
错例1:64-54×19
=190
错例2: 25×4÷25×4=1
原因分析:错例1运算顺序混淆不清,没有明确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而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了;错例2有很多学生误认为本题有简便算法,快速地回答等于1,错误的主要原因未搞清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究其原因不能只仅仅关注提醒孩子注意计算顺序,64-54和25×4在孩子的记忆力属于强刺激信息,很容易将按顺序计算的信息覆盖,才出现了这样所谓的“不认真”计算的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试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法则、运算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
针对学生口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一、口算训练形式多样化。
计算题是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学生计算时容易产生烦躁的情趣。激发计算兴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幻灯片视算;听算说得数;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第一、利用课前1分钟进行训练。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口算接龙一个人回答上一个同学出的口算题,同时给下一个人出口算题。
第二、课前还可以利用卡片或者幻灯片让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提高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口算能力。
第三、每月可进行口算达标检测,奖励那些口算正确率高的孩子,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口算能力。
二、口算训练题目层次化
1.针对班级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基础的口算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2.根据易错题进行灵活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容易将25×4和24×5混淆,
16×5和15×6记错等,进行专门整理和辨析,达到灵活运用,快速区分得出正确结果。
3.
练习中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综合的口算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