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同毓先生
标签:
书法文化情感孙诚 |
分类: 孙诚文学 |
宮同毓先生
宮同毓先生祖籍即墨环秀街道大韩村,本名宫秀芬。当她还是“为嫚嫚儿”(即墨话,形容尚未婚配的女性)的时候,就已经是即墨师范美术专业老师了。
先生长我四岁,给我任过专业课。我称她为先生,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的“先生”称谓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现代语境下,“先生”多指男士。其实“先生”的称谓跟“老师”一样,没有性别之分。如,李清照先生、宋庆龄先生、张爱玲先生、冰心先生等。同毓先生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已经斩获了许多国家级的书法大奖,是岛城著名的、为数不多的“大草”书法家,作品业已漂洋过海,被许多国外专业组织和个人收藏。如此了不起的一位知识的、艺术的女性,我当然要尊称她为“先生”了。
http://s16/mw690/003xVzfVzy7gxUnYd677f&690
时光回到二十八年前1989年秋,给我们任课的专业老师中忽然多了一位活力四射的“帅哥”!我们只知道老师姓宫,而且总习惯穿一身藏青色夹克、海军长裤和大头皮鞋,相貌有些像当时的著名歌星张雨生,但嗓音却比张雨生浑厚得多了。所以,无论从年纪、身高、发型、衣着上判断,我们猜测宫老师应该是个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伙子。但很快我们就知道错了。宫秀芬老师1986年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她为人洒脱豪情,言谈举止很“爷们儿”,自然更容易跟我们一帮男生“打成一片”。如果形容当年的她是个“假小子”并不为过,虽然这么说有些不礼貌了。但当年我们跟她就是这么愉快地、融洽地、肆无忌惮地相处了有一年的美好时光。
宫老师喜欢给我们美术专业班上课,教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彩画。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学院派”绘画,更喜欢宫老师的“印象派”风格。印象派绘画提倡走出画室,深入原野、街头等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画面新鲜生动,追求光与色彩的瞬息变化。“印象派”与“学院派” 的区别类似于中国画的“写意”与“工笔”;类似于写作中的“散文”与“公文”;但又不完全是。不管怎样,反正我是喜欢宫老师的绘画风格,单是她直接用笔在画面上调色铺毫,就已经很是沉着痛快了。记得第一次的户外水粉写生,为了给我们做示范,她借过一个同学的画具边讲边画。笔在她的手中游刃有余、干湿结合,不觉已用光了那位同学颜料盒中的颜料,不得已又借用了别人的一些。
“画画不是绣花,不要怕浪费,不要怕画坏,要大气。以后不要用这个颜料盒了,直接把颜料挤到调色板上就行了。”宫老师说。
事后,那位同学虽然得到了宫老师的那幅示范粉彩,但还是不无感慨地戏谑道:“本以为那些颜料够用一天的,原来画一幅画都不够。”
宫老师的课余时间喜欢练习书法,偏爱“钟鼎文”和怀素的《自叙帖》。这在其他美术教师中是不多见的,即便是擅长中国画的人也往往会忽视了对书法的日常修为,况且宫老师还是学教西画的。为此,我们曾就一些书法的问题请教过她,她只是谦虚地一笑而过,“我也是个书法初学者,论功底甚至还不如你们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临帖吧!”
人若收获,必当付出;人若专注,必当有为。其实,作为学生来说,就怕把老师“潜移默化”的说教当成了“耳旁风”。半年后,当我们全身心应对毕业和择业时,宫老师的书法水平早已甩开我们好几条街了。毕业以后,从一位学弟口中得知宫老师的“草书”作品开始频频在即墨和青岛教育系统展赛中获奖,已经小有名气了。当时,我就预测到将来宫老师的书法成就一定会超越她的美术绘画。另外,还得知了一则关于宫老师仗义救学生的故事。后来在与宫老师见面时,这件事情到了完整的印证!不妨捻来一叙:
一天中午,宫老师下班途中,发现路边有几个学生和路人在围观什么。近前后才发现有几个社会青年正在殴打一名自己的学生。不由分说,宫老师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将被打倒的学生拽到了自己的身后。
“为什么打人?!”宫老师厉声质问道。
几个小混混模样的人立即聚拢了过来,“他骑车撞到了我们,就该打!”
宫老师这才注意到地上有几辆自行车胡乱地倒在一边。
“他一个人怎么能撞倒你们几个?!”
“你是谁?不用你管!”几个人撸袖子瞪眼地回道。
“他是我学生,我就管定了!”宫老师环视着,一圈学生和路人只是默默地低首不语,“我是即墨师范的老师!”
“老师就怎么了,照打不误!”一个年轻人站到宫老师面前挑衅道。他的个子明显比宫老师高出了不少。
“小样儿!就你们几个?不服就一起上!”宫老师抬手指了指几个人,掷地有声地说:“告诉你们,我宫秀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敢跟我试试,你们还嫩了点!识趣的话趁早滚蛋!”
几个小混混一下子怔住了!显然是被眼前这位威风凛凛、个子不太高的“大哥”给镇住了!几个人暗暗相觑了几眼,然后扶起自行车悻悻地离开了。
这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点没有夸张,这的确就是宫老师的“风格”!
都说婚姻可以改变一个人,可在宫老师的身上似乎“收效甚微”,只是多了一份为人妻的贤惠和为人母的慈爱。另外,头发似乎也留得长了那么一点点。但一成不变的还是那豪爽的性情和那身夹克、长裤。从宫老师那里得知,年逾半百的她总共穿过两次裙子和高跟鞋。一次是她怀孕即将当妈妈的那些日子,一次是她调任青岛第一天的上班。按理说,结婚的女人最该穿裙装,但宫老师结婚的那个年代即墨还不时兴“婚纱”,所以她穿的是一身红色呢料制服。直到要当妈妈了,她才穿上了宽大的孕妇裙。这就是宫老师的第一次穿裙子。可第二次的画面感似乎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了。那是在2000年,宫老师因书法的突出成就被组织上调去了青岛群艺馆,任专职书法创作员。可能是为了一改往常的着装形象,宫老师特意为自己购置了一身职业女性的裙装,还配了一双精致的高跟鞋。可这身“行头”正式“启用”了才一天,她的脚上就磨起了泡,裙摆也裂开了线。当晚,一气之下,宫老师将它们统统处理掉了!第二天上班,依旧还是她习惯的那身装扮——多口袋的工装,能够迈开腿的长裤,走路更稳健的宽底大头鞋!
http://s3/mw690/003xVzfVzy7gxUvNuAW12&690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汉字结构和毛笔特性形成的独特的笔法体系,“易经的阴阳学”“道家的天人合一论”使书法的“白纸黑字”达到了对立统一和融会贯通,构建了书法完整的创作标准和审美情趣。“骨气相合”“形神兼备”“自然天趣”是书法的命题;“知行合一”“书外求书”“通变求新”则是书家的命题。中国的“大草”书法是从章草、小草演化而来,用笔狂放不羁、跌宕纵逸,又谓“狂草”。八方“出笔”“使转”“方圆”“快慢”成为大草的基本笔法;用墨的“枯焦”“涨润”“浓淡”似烟霞漫卷;结字“疏密”“大小”“俯仰起倒”如腾龙舞凤、变幻莫测,甚至将几个字变成一个结字单位;章法则更强调黑白的关系和浑然一体。大草线条的刚性、弹性、质感、气韵、流美等是集书法之用笔、章法和艺术于大成者。它严谨而又规范地摆脱、打破了汉字的笔画、符号约束,完全由点和线审美组合,成为书法艺术中最自由、最自我、最奔放、最力量、最能荡气回肠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灵魂,那么大草就是书法的灵魂!
纵观“大草”的这些基本特点,孰可驾驭?唯有与之秉性契合者然!而恰恰宫老师的骨子里就是这样性情的人。不是唯心地讲,她应该就是为大草书法而生,大草书法的殿堂该有她的一席之地!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为了深入学习书法艺术,1995年9月,宫老师自学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成人书法大专班,并取得了本科学历。那段时间,她有幸结识了蒋进、汪永江、金铮、来一石等诸师,更是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书法大家王冬龄先生的心授真传。王冬龄教授是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二十世纪传统书法大师们的弟子,在中国草书艺术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先生的人品、性格和对草书的先天悟性得到了王冬龄教授的器重与厚爱,只有她可以随便出入王教授的工作室。因此,宫老师主动承担起了为教授研墨、裁纸等许多辅助性的工作。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成了宫老师可以直接学习追摩大师的良好契机。在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宫老师进步很快。草书作品很难获奖,但在1998年2月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一举斩获了银奖,成为青岛市书法历史上的第一个最高奖。宫老师也因此在全国的书法界崭露头角。因为她,王冬龄教授记住了青岛、记住了即墨,以后凡是遇到青岛人,王教授总是会操着浓浓的吴语说:“你们青岛有个宫秀芬,宫秀芬那大草写得好哎!”
http://s9/mw690/003xVzfVzy7gxUCxQ8w78&690
1997年1月,中国美术学院成人书法大专班还未毕业,宫老师又报考了该院陈振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导师的全国首届书法助教班。该班只招收十名学生,宫老师以优异的成绩入围了。但好事多磨,还是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因为根据院方要求,学员不能重复报班学习。当时任副院长的冯远先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美协副主席)得知了此事后,立即做出了特批,允许宫秀芬可以两面交替上课!此决定一出,还是在学院里引起不小的议论和轰动。为了故意“刁难”她,在录取面试的环节,陈振濂当着童中焘、李子厚、唐勇利等许多专家教授的面问:“宫秀芬,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学生,为什么你就可以‘带薪’读书和报销路费?”宫老师被问得措手不及,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情急下回道:“陈老师,这是我十年的工作加上一张忠厚的脸换来的!”精妙的一句话,引起了满场人的哄堂大笑!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尴尬”,还为自己赢得了额外的加分。
宫老师的仗义执言和倾囊相助在学院中是出了名的,师生们还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大侠”。有一名插班进修的哈尔滨女教师引起了宫老师的注意,发现她的生活和学习相当拮据,有几次还会一整天不吃饭。为此,宫老师专门请她吃了一顿,还给了她一百元生活费。从此,宫老师每个月都会从自己五百元的工资中抽出一百来接济她,直到最后毕业。贵州铜仁的一位男学员因为交女友不慎,被西湖公安分局刑拘了。得知消息的宫老师坚信这位同学是被对方诬陷的,于是她主动多方联系,最终还了这位同学的清白,无罪释放。
http://s9/mw690/003xVzfVzy7gxUVF0Bq98&690
成名后的同毓先生为人甚为低调,总是会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对于一些慕名求字者,也会尽量满足。“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是先生的座右铭。用她自己的话说:“咱不就会写几个字吗?如果能为更多的人服务,人家又是真心喜欢,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宫老师十分热衷于“文化下乡”等社会志愿活动,每年的拥军、春节等活动都会有她的身影和笔墨,丝毫不会吝啬。
我身居过文艺的圈子,十分体谅书画家们的创作和成名不易,所以我从来不向同毓先生或其他书画家索要作品。自己也深知“嘴大了容易丢脸”的道理,别人给是“情分”,不给自然是“公道”。另外,“林子”大了本就良莠不齐,有些所谓的艺术品,收藏了不会“发家致富”;即便是没有,也不会影响自己半点儿的生活日常。可我手上有五件同毓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都是先生在不同场合赠送给我的,这多少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了。
还有一则旧事,不得不提——魏世仪是即墨籍的一位老作家、老领导,2009年的一次公差日本,拜会了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渡边浅田。没想到在他家的会客厅里见到了同毓先生的巨幅长篇!魏先生与宫先生是有交集的,但这是在异国他乡的“偶遇”,的确有些意外了!交谈中,渡边指着这幅作品动情地说:“这是我的宝贝哦,去年我去过青岛……你们看,看那笔墨的苍劲,那意境的抽象,那笔锋透露出的雷电般的力量……真的让人如痴如醉……我每一次看这幅作品,就像是在看一场演出……”回国后,魏先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舞蹈的狂草》,专门记述了此事。他在文章中还这样写到:“我接触过许多书法作品,但很少看到一幅让人如此激动的作品,特别是让一位外国朋友如此激动!……我久久凝视着宫秀芬的书法,那鲜活而遒劲的线条似乎渐渐地运动了起来,愈来愈快,分明就是一场狂舞。”
http://s4/mw690/003xVzfVzy7gxULipbRe3&690
如今,五十出头的同毓先生已经取得了诸多骄人的书法成就。2002年12月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金奖;2003年8月作品荣获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书法作品展铜奖;2004年2月山东省文化厅通报嘉奖;2004年12月被评为“青岛市文艺精品创作贡献个人”;2005年1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授予“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2012年12月荣获群星璀璨——全国术书法摄影作品展铜奖;2014年随“东亚文化之都”交流团到访日本和韩国,所到处受到了爱好中国书法的外国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和追捧;2016年,先生的一个书法小“册页”在青岛市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中拍得了一万八千元,支持了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书法艺术非同吃“青春饭”的演艺圈,成长的道路是寂寞而远涉的。相信不远的将来,作为一名“凤毛麟角”的女性“大草”书法家,必将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写下浓重辉煌的一笔!
作者简介:孙诚(青岛阿诚),男,青岛即墨人。1994年起业余文学创作,多有作品发表并获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真爱烹得云水长》《紫贝壳》《红月亮》、传记文学《街里旧事》等200多万字文学作品。曾任即墨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即墨区作协副主席。2013年、2017年连续两届评选为“即墨优秀文化人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