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光大黑天
心光大黑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77
  • 关注人气:1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观想作意

(2016-09-11 20:10:19)
标签:

佛学

健康

情感

教育

分类: 宗教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所,不名为定。】

 这个要注意了,还有一种人,没有实际证到定境,什么是定,他一点都没有实验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见地,也没有搞清楚。这怎么说呢?开始修定的人,虽然坐起来不散乱,也没有昏沉,也不简略,也不打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头昏脑的,但是作意方面没有一点成就。

 什么是“作意”呢?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触、受、作意、想、思)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前面七个识就是第八识的作意。换句话说,八个识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识的范围以外,这个“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乃至包括了第八识,都在“意”的范围里,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所以达摩祖师以《楞伽经》印心,并再三交代,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

 什么叫意生身呢?《瑜伽师地论》里头都讲过。首先,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前面讲过,我们心理一灰心,一崩溃,这一条命就自然干瘪了。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这个道理,再进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我们的意去造作出来的,这个意不是单指第六意识。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禅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唯识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为空了,过于笼统,将来生死到来,或者想求证果时,一点也不得力。

 现在的年轻人,玩得最厉害的就是密宗了,气脉啊,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气脉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早已预言,末法时代,两个法门最流行——净土与密宗,聪明的人一听到佛这几句话,就马上会警觉到这个不是玩笑,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可是并不是现在一般人玩的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只能坐半个钟头,硬是作意坐上三个钟头,行不行?做不到,因为作意不能坚固。

 我们看了上面非三摩呬多地(不能得定)的时候,自己检查一下,不落在散乱,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简略,做不到作意的专一。比方不管是学道家、净土或密宗,要观想一个白衣观音,在前面永远不动,这个作意做得到做不到?不行就是心在散乱。可是,一个学催眠术的,或一个画家,他们却都能做到。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因此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把一念专注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心心念念不乱,做不做得到?

 禅宗过去用参话头,把没有道理的问题参透,也就是把五遍行的“想”与“思”捆起来。然后,话头又打不开,要抱住这个话头,不能忘记它,这就是自然修止嘛!触与受也捆起来了,一边怀疑,一边在定境中,等于是定慧双修的法门。所以古代教人用话头参,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捆拢来,作意坚定了才能得止。不过现代人要放下来,现代生活太紧张了,放下,蛮舒服的,认为这个舒服是道,非也。这也不过是作意的一种方法,对付现在这个时代蛮好用,如此而已。但永远保持那个空灵、轻松,是不是有作意在呢?没有的话,就不算定。

 “诸心心所”就是人所有的心——妄想、五十一种心所、贪瞋痴等心理行为。如果它们一点都没有转化了,怎么会得定呢?换句话说,打起坐来,表面看来俨然修道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头的贪瞋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来了。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等,都是作意的道理。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这一节很重要,《现观庄严论》讲,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如果你是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这个妄念,把这个作意毕竟专一,也算是得定。可是它会变去的,这是专讲定的修持,见地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何修证佛法》

学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觉得思想、妄念不能断。其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种方法,参话头啦、观心啦、守窍啦、调气啦,守得紧紧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这个境界上转。不管怎么转,有一点,只要肯休息,当然气色会好一点,身体也健康起来,然后就认为自己有道。其实错了,这与道不相干,这只是休息状态。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会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钱的维他命,这没什么稀奇,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http://s6/middle/65c26d78tb85c5747ac34&690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

 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http://s12/middle/65c26d78tb8588d76bcab&690

那么如何是真正的定呢?这是需要知道的。

 *****

 

http://s3/middle/65c26d78t78d5a8338292&690

其次严重的是,现在一般人都稿神秘了。灵感啊!神通啊!第六感啊!超越冥想啊!各种神秘名称都加上去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大家要知道,神通与神经是双胞胎,这一点真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话又说回来了,什么是定?一定要认清楚。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证方法的中心基础,不过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离开定,历代《高僧传》中,功夫修证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与佛教有关,如刘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与佛教关系都很深。

 

http://s13/middle/65c26d78tb85c58a3c26e&690

如果你说不是唯物,而是唯心的,好,那么你能拿身体以外的那个东西来看看吗?别说拿个东西给人看,你能入定三天给人家看看,也就很了不起了。你一入定,这四大的身体就和你脱离了吗?所以我刚才讲见地、修证、行愿三个部分,包括一切,三位一体,同等重要。

 《如何修证佛法》

 --------------------------------

  不过,有个观念必须要了解,打坐并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练习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着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无处而不是、无时而不是,这是心地法门,并不是有个定的境界。至少大家不要搞错,以为整天坐在那里傻傻地什么也不想叫做入定,如果这样叫做入定,我看大家不需要修这个玩意,因为修了变成一个无用的废物,那有什么意思。

 人生不在散乱中便在睡梦中

 

http://s11/middle/65c26d78tb8589b0d7f8a&690
若言我观法相。散睡不除者。当为说止。大有功能。】

 假定有个学人说,“我观法相”,我对于佛学的理论都很清楚,即对于一切法的相(现象)都清楚。例如,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点都空不了。理论上,四大皆空是对的,但实际上连半大都空不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苏东坡自认为佛法的修养已经到了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一批“放屁”,他一看生气了就过江来问和尚,我这个偈子写得这么好,你怎么说我放屁。佛印禅师说,嘿!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一风就把你给吹动了!我们也一样,嘴里说四大皆空,其实半大也空不了。

 http://s7/middle/65c26d78tb8589ead9a96&690

散乱以外就是睡眠,睡眠就是昏沉,我们的人生仔细一研究很糟糕,很没有味道,刚睡醒眼睛未张开的思想就来了,散乱地忙了一天,累得很,不散乱时就想睡觉了。因此,我们的人生就是睡醒了想,想够了睡,反反覆覆在这两种境界中度过了一生,不管是六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几乎没有中间路线。

 

有人说,我没有乱想也不像睡眠,只是傻傻地楞在那里。这种是轻度的疲劳引起的轻度的睡眠。有人一天到晚脑子里楞楞的,看书也看不进去,好像老僧入定的样子,实际上他一天到晚都在半昏迷的状态。

 http://s3/middle/65c26d78tb86bdad4bd3d&690

先前我们提到过是我们有意地要进入某种情况,超越时间及空间、超越生理与心理,那个境界才叫做止,才叫做定。若修行不能得止不叫学佛。严格来说叫玩弄佛法,玩弄自己。“大有功能”,得了止才具有大的功德与能力。

 《宗境录略讲》

 -------------------------

 http://s16/middle/65c26d78tb858a6ad336f&690

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几十年也找不到无念。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

 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在解脱三界。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教理上的圣贤界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大家修定,千万要把握修止观。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

 大家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为宗”,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又以为打坐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而且危险!

 佛法处处讲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讲四念住,再如净土讲念佛,所以对念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念是意识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头断灭,而是不起思惟分别,念念常住清净自在,永远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过是初步练习学定的方法。念清净以后,才可以谈得定。

 http://s12/middle/65c26d78tb858b10c20cb&690

所以一定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密宗所讲的陀罗尼:总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总持第一个是闻总持,听闻、见闻过了就不忘,如阿难得总持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他记住,后来才补写出来。大家上课听经往往听过了就忘了,这就是不懂念、定、总持,修万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这是因为过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真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

 

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http://s15/middle/65c26d78tb86be05367e9&690


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够知道动静的那个不在动静上面,与动静毫不相干,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常不动”来形容他,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圆觉经略说》

 

------------------------------------

 

 

http://s1/middle/65c26d78tb86be5447bc9&690

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生了也无碍呀!妄念来了随他来好了,不要去压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来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来了,让它去昏沉好了,昏沉过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强提起精神来对治它。“六根才动被云遮”,动也无碍呀,那知道六根动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动过呀!


 

《习禅录影》

 

-----------------------------------

 

四禅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证形而上道这个本体,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是从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那儿来的。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这是第一点要了解的。

 

释迦牟尼佛以后的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这是第二点总结。

 

前面讲到很多人的入定经验,像有名的憨山大师山上入定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师入定好几百年,以及现代的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验。他们入定后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别,一种是无想定,一种是无所有处定,一种是昏沉,不包括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还有空的境界。其实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种是我讲话的方便。那么这些案例都是什么定呢?是无想定还是无所有处定?还是昏沉定?

 

 

http://s13/middle/65c26d78tb86be653c607&690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好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

  

http://s4/middle/65c26d78tb86be75ce07e&690

 

《唯识与中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