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技巧(七看)

(2014-01-08 18:15:34)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技巧(七看)

1.看诗题

诗言志。诗歌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主旨,而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名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下面一组对答诗: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这两首诗的标题均可帮助我们明白诗的写作意图,进而推知诗歌的主旨。近,接近;试,指唐代的进士科举考试;张水部即是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并征询张籍的意见。酬,即用诗文应答。由此可知第二首是张籍回复朱庆余的。张籍把朱庆余比作一位相貌美丽、歌声动听的采菱姑娘,赞许他才华出众,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全国高考2000年赵师秀的《约客》,我们看题目可知是诗人在约客人,在等自己的朋友到来;2001年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可知作者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2003年王维的《过香积寺》,可知作者是游览一个寺庙后所发的禅意;2004年天津卷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可知作者是听蜀地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所引发的艺术想象;其他的如全国卷《秋思》,湖南卷的《听临家吹笙》,等等。千万不要一带而过,忽视诗题的存在,它是我们理解诗歌的窗户。

2.看作者

诗歌鉴赏题的作者有三种情况:一是著名的,大家都熟念的,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因为我们了解王维,就知《过香积寺》这首诗与作者晚年追求恬淡宁静有关;二是大家都不熟悉的,但不影响鉴赏本诗的,如2004年江苏的《征人怨》的作者柳中庸,湖北卷的《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等;三是大家都不熟但做了简介,以帮助考生理解该诗的,这个一定要引起重视,如2004年上海卷诗歌鉴赏题《赤壁》,就对作者杜庠做了简介,介绍了作者的所处年代和生平简历——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考生可根据学习过的苏轼贬黄州时的杰出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推出:杜庠与苏轼的经历相似、心态和拍,可知作者是借诗来抒发政治失意和人生感叹。确定这一正确概念,根据第18题中“景和情的关系”提示,撰写80字的鉴赏文字是不应该成问题的。因此,作者不可不看,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进而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我们就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

3.看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既然给了这些注释,说明在解题时就要用上它,否则是不会凭空加上的,因此,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读到最后,尤其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恰当作答。如:

经五丈原①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过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从诗题注①看,此诗是诗人经五丈原怀念曾病死于此的诸葛亮而作。诗中以柳营为典,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根据注②、注③可知,蜀汉虽有威武铁骑,雄兵数万,无奈后主刘禅昏庸不化,宠信*佞之徒,堵塞言路;诸葛孔明虽料事如神,竭忠尽智仍无力回天,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诗人忧心烈烈,感情沉郁。

4.看关键词

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字句的,特别是格律诗。唐代卢延让就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广为传诵。一首诗中往往就有那么一两个关键词,而使全诗境界全出,而这一两个词往往又是由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充当。“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动词“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形容词“直”和“圆”字,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鉴赏诗歌,我们如果从这些关键词语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做诗歌鉴赏题时只要抓住了作为诗眼句眼的关键词语,就能很快理解句子含义,从而做答。如: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阅读此诗可抓住首联“无敌”一词。什么“无敌”?一是“思”(思想、构思、和思维的意思);一是“清新”、“俊逸”(指风格和意境)。由此可知开头的两联是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的。根据颈联的“渭北”、“江东”,可知此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因杜甫曾在渭北的咸阳居住过,而李白当时正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读末联抓住“何时”、“重”二词即可断定作者是把与李白把酒论诗之举寄托在将来,这是作者的希望,而不是回忆往事。所以此诗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忆,对离别之情的倾诉,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又如杜甫的《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仅仅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吗?我们必须要从关键词“自”和“空”入手,认真研究前四句,把握其中所展示构筑的意境。这里作者写的是锦官城外高大茂盛的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有只是枉添春色。这就渲染了今日祠堂的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感情沉寂而悲凉。当然如果联系诗人身世经历(所谓知人论世),我们说诗中也有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深沉感叹,怀抱经国济世之才,却终不被赏识、无用武之地。

 5.看典故

诗贵含蓄。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常隐含在古诗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中。典故用得好,自然熨贴,言简意赅,便能引人入胜。正因为如此,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诗歌的思想内容便迎刃而解。

例如著名蒙古族诗人、散曲家阿鲁威的《蟾宫曲"咏史》(1996年全国高考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却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审视全曲,可抓住的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应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等。由这些词语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阳卧龙”即诸葛亮,“借得赤壁东风”是指江东的孙权。此处不能忽视“紫盖黄旗”这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它是指一种紫盖黄旗状的云气,古人认为是天子之气。所以此诗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

6.看风格

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如盛唐诗人就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在词家来说,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分。各派诗人风格不同,所用表现手法自然有别。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作家的流派,从而准确辨析其艺术技巧,参悟其思想情感的真谛。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到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常用含蓄的手法。审视全词可知,这首词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惜春之情。“绿肥红瘦”应是借代,代花、叶,又可以代人。所以此诗也可能有对人生美好时光流逝的伤感,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此为李清照早期作品,流露的还仅仅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对自然风物,对个人生活。到后来,就更多了一份国破家亡的浓浓的哀怨之情。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看问题

不少考生认为问题有什么好看的,其实不然,高明的命题者往往将一些已知信息巧妙地隐藏在问题当中,一方面作为已知或引导条件为你备用,另一方面则提醒考生要所答为所问,不要偏题和答非所问,请各位考生要利用好“问题”。

2004年全国卷中关于五代时期欧阳炯的《江城子》,问题为: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里有这样的信息隐藏在其中:一是告诉你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二是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三是要结合全诗加以赏析。你作答时,千万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而去答其一点,不及其余。还有2004湖南卷中郎士元的《听临家吹笙》这道诗歌鉴赏题,命题者把一、二、三句的鉴赏全部罗列出来,让考生写出第四句的鉴赏语句来。显然考生要用好上述三句的信息并把握好它的“题脉”,方能一脉相承、抓住要点进行赏析,并答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