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赞美,中国人怎么说?
众所周知,谦虚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但某些教材或著作的介绍却给人这样的印象:汉语表达谦虚只有“哪里,哪里”或直接否定对方赞美这样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不少学生表达谦虚时只会用否定对方称赞这一种策略(参看上文2),进而对中国人的谦虚产生误解,认为是“骗别人”(某学生语)。事实上,受到赞美时表达谦虚的方法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否认,如“哪里,哪里”“不,我说得不好”等。一种从表面看是不置可否,实际上是含蓄接受,具体方式有:1.指出美中不足。如回答“你的衣服真漂亮”时,说“我觉得颜色太鲜艳了”。2.
含赞同于责备之中,一般用在别人称赞自己的家人、孩子时。如第17
题中的“他呀,在家就知道看书,什么也不干”。3.将成绩归于他人,特别是领导和同事。如第18题中的“多亏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以后我还要继续努力”。4.指出别人的优点,一般用在自己的成绩特别突出或自己的情况明显好于对方时。如第19题中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5.指明是环境使然,自己无可奈何。如回答“你工作真努力”时,说“不努力不行呀,在公司工作,压力大”。6.用“是吗、真的吗”等对称赞提出疑问,真正的含义是“没想到你会这么想”。不管是直接否认还是含蓄接受,其实质都是:不直接接受。换句话说,中国人在受到对方称赞时不采取直接接受的策略。这一点,在我们看到的论著中,尚没有人明确指出过。
受到别人赞美时不直接接受,那么,谈到自己的成绩时又怎么办呢?答案是,不突出自己;语言形式上则是避免用“我”。除了“我们”外,代替“我”的形式还有很多,试举例如下:
⑴
本文作者曾从现实生活的自然话语中搜集了大量的实例,对“同志”一词的使用作了细致的研究。她和司珂腾(Carol
Scotton)合写的论文指出……(祝畹瑾1992:151,湖南教育出版社。用“本文作者、她”代替“我”。)
⑵
祝畹瑾参照欧文-特立普的研究模式,将当今汉语的称呼系统也尝试归纳成一张计算机流程图……(祝畹瑾1992:155。直接用自己的名字“祝畹瑾”代替“我”。)
⑶
经过35年的摸索,个人在语法研究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追求。(《邢福义自选集·跋》,1993:349,河南教育出版社。用“个人、自己”代替“我”。)
我们觉得,只有全面地介绍汉语里的谦虚观念及表达方式,学生才不至于有糊涂认识,也才能从众多表达谦虚的形式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一种。
(节选自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一文,发表于《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