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精细”的修辞方法

(2016-04-27 14:00:25)
分类: 旧文辑录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使用数据似乎不必如一般记叙文那样精确无误。但有时候,作者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这数据或者表时间,或者表动作,或者表人事、物件等),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幽默感。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叫做精细。例如:

(1)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鲁迅《采薇》)

(2)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现状并无变化,……(同上)

鲁迅先生的《采薇》,写的是武王伐纣的事,那时自然还没有时钟。伯夷、叔齐是商朝元老,住在养老堂,每天吃烙饼,所以这里以烙饼计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引人注意的是计时的精确度。按常情,这里只要写“过了不久的工夫”就行了,作者却用“三百五十二张”、“一百零三四张”来表示,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尤其是“二张”、“三四张”这两个尾数用得妙。作者是用伯夷、叔齐的口气来记时的,他们吃的是商朝的烙饼,记时也是以烙一个大饼为单位,而且这个时间算得异常精确,这就生动地写出了伯夷、叔齐的迂腐气。这里真实感与幽默感都是由于打破“常情”使用数据而产生的。再看:

(3)那夜他很生气,说是连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鲁迅《铸剑》)

“扭了七十多回”是描写动作的。这种精细的描写的好处,首先是它的确切性:似乎有人在旁边一回一回地数,一直数到七十多回。更重要的是它的幽默的效果:它把国王与娇妃的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使人看了后忍不住要笑。这种笔法,也是“出人意料”的。

可见,精细的修辞方式运用得好,不仅在表意上能收到独特的效果,而且有助于生动地刻划人物形象。上述三例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中的那个华威先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与作者运用精细的修辞方式分不开的。下面略作分析。

作者笔下的华威先生是个“大忙人”。他自己不时地嚷道,“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只容许我在这里讨论十分钟”。他的时间算得那么精确,可见他卡得非常紧。作者描写他的行动和时间,也是很精确的:他总是只报告“两点”就走;每到一个会场,或是停“十分钟”,或是停“五分钟”,绝无例外;每次他都要求先发言,发言之前,或是摆摆手,或是“不高兴地拍三下手板”,但也常常“括两分钟洋火”;……作者这些精细的描写,同另一些表现其自命不凡、企图独揽抗日领导权的性格特征的生活片断结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刻划了这个混进抗日阵营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假如作者只是笼统地写“讲几句话”、“拍了几下手板”之类,必将大为逊色。

运用“精细”这种修辞方式,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精细”修辞方式多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凡是要求数据准确的文体都不能采用。

第二,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也并不是只要用了较精确的数据就算运用了“精细”修辞方式。“精细”,往往是打破“常情”的,出乎一般人的语感之外的。如果在“常情”之下用上某个精确的数据,便算不得“精细”。

第三,“精细”不同于细节描写。一个细节描写,常常要用几个句子,甚至一段话;而“精细”一般只要几个词就能表现出来。细节描写是一种描写方法,而精细却是一种修辞方式。 

   (原载《语文学习》198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