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错因分析与对策
(2013-09-19 17:42:15)
标签:
才会精髓坐标心理素质图像 |
数学解题错因分析与对策
古田一中
数学离不开解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在解题实践中,解题者往往因为思路不清晰,叙述不严谨,考虑不周密,自身知识所限,不良的解题心理等原因而使解题发生错误。
教师和学生千不可对错误简单归结为粗心大意,而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错误,细心分析,透过错误表象,发现错误的实质和导因,并通过相应策略,从根源上消除隐患,从本质上纠正错误,有效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并通过此进一步巩固“三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调整学生解题心理,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提高学生准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正确率。
1
1.1 概念模糊
数学概念、定义是数学知识的原始生长点,对整个数学知识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些学生在接受新概念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对新概念的条件和结论不能完整把握或对概念一知半解,没有深入挖掘,用感觉代替理论,造成概念认识不到位,影响解题。
例1 求曲线y=3x-x3过点P(2,-2)的切线方程。
错解
∵
∴ ,
∴
y+2=-9(x-2),即9x+y-16=0.
剖析
正解
∵
∴
整理,得
即
∴
当
时,切点为(-1,-2),此时切线方程为
当 时,切点为P(2,-2),此时切线方程为 .
∴
事实上,当点P在曲线 上,要求过点P的切线时,一定要注意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点P本身即为切点;二是切线是以曲线 上的另一点Q为切点,但该切线恰好过点P.解题时切勿混淆了“在P点处的切线”与“过P点的切线”两概念,否则会因概念理解不够深刻而导致解题错误。
概念理解不深刻、不到位而引起错解的例子是很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形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一定要讲深讲透;对函数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函数的定义,深入认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所学的数学概念定义都是知识的原始生长点,它是解题的基础,再重视也不过分。
1.2
数学解题最重要的是本真意义,要认真分析条件、结论,注意等价性。许多学生解题时不问条件,对公式一知半解,用形式代替本质,到处生搬硬套,漏洞百出,严重影响解题质量。
例2
分析
这是每届学生在应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不问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用感觉解题是有害而无一利的。事实上,按照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公比q是一个不确定的数量时,求其前n项和,则要分公比为1和公比不为1两种情况考虑,本题首先要分当 和 两种情况。
当
时,需进一步分如下4种情况求解:(1)
例3
错解
剖析
正解
1.3
正确解题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善于掌握和灵活处理问题的隐含条件。只有对相关的数学概念、符号、关系式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才能不被表面现象迷惑,正确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减少解题失误。事实上,因忽略隐含条件而使解题错误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略举一例,以期引起充分重视。
例4
错解1
则
即
解之得
∴
错解2
则
即
解之得
∴
错解3
则
即
∴
剖析
即
∴
,
∴
∵
解之得
同理当 时,结论也成立。
∴
|
错解
0 |
|
因此可得 ,即为所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剖析
另解
1.5
人类长期以来,就有这样一种渴望:有种魔力无边的方法,它能解决所有问题;笛卡尔曾冥思苦索想找到一个能解所有问题的通用方法;然而都以失败而告终。科学证明,这样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虽然如此,但数学问题是能通过相应的具体方法解出来的,数学中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反证法和同一法,常见具体方法包括配元法、配凑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拆项法、类比法、构造法、判别式法、主元法、参数法等。
许多同学由于平时学习不重视解题方法归纳总结,在考试中特别遇到原创型的、背景陌生、题型新颖、结构精巧的题目,感到头脑一片空白,找不到解题相应的办法,只能凭感觉到处硬碰,结果正确率极低。
例6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对于一切n﹥1的自然数,不等式 › 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在考试后发现第(2)小题的得分率很低,很多同学根本找不到解(2)的办法,实际上由(1) ,得 ,记 .则 ,如何求 的最小值呢?
很多同学找不到求 最小值的简单合理方法,结果只能麻木操作,乱解一通,作一番无用功。其实本题可以通过证明 即数列 为单调递增数列,∴ ,进而问题迎刃而解,这是常规方法,理应很好掌握。因此,方法还是相当关键的。
2
2.1
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是解题的出发点,务必认真研究,注意前提条件,适用范围,相应结论。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它们是解题的原动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三基”,数学解题就无从谈起。再难再活再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狠抓“三基”,系统学习,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以不变应万变,扎实应对各种各样的数学习题。教师要不时地对数学概念、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对知识和方法的内涵、外延进行挖掘、深化、拓展,从而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的本质,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效避免在解题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2.2
错解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精力去深入挖掘利用。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去挖掘错误,剖析错解,防止类似错误的再发生。例如,可以反思总结错在何处,错因分析;应该怎么做,为何这样做;能否一题多解,哪种方法更优;能否变条件,变结论,多题一解;错解剖析,有何感悟等等,有效解决解题中“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这样,学生从反思错误到纠正错误,拓展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真正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知识与技能得以巩固,思想方法得以升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发展,真正做到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成熟,从错误引向正确。
2.3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中的等价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数学解题中的各种错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对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运用范畴和它在不同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适时运用例子加以渗透说明,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这是佳法,更是妙法,要高度重视,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2.4
学生解题成功一方面源于扎实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过硬的心理素质。从学生解题的大量实践中发现,他们解题失误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不良的解题心理。对能解出的题目总怀疑自己解答的正确性;对陌生新颖的题目总感到畏惧,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遇到计算量稍大一点的题目,更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成败。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调整好解题心态,进行耐挫教育,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相信自己只要平时学习扎实,解题时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细心计算,一定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解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增强他们的解题成功的信心。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学会反思,这样才会让学生感悟数学,用过硬的心理,用良好的方法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