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民喝上了滦河甜水——《引滦入津》工程背后的故事

标签:
老头原创 |
天津人民喝上了滦河甜水
——《引滦入津》工程背后的故事
为纪念这一造福于人民的伟大工程在其竣工通水1周年之际,1984年我国曽发行T97《引滦入津》邮票一套3枚,分别是“甜水入津”、“分水枢纽”和“凿洞引滦”(图1)。
1981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引水渠道长234公里,中间还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逾12公里长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开挖64公里的专用水渠,修建尔王庄水库,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
1981年盛夏,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副参谋长的景春阳和当时铁八师师长刘敏、政委张景喜一起坐在李瑞环市长的办公室。李市长给每个人一个杯水,说:“来,尝尝我的乌龙茶。”
“啊,这什么味儿啊!”那么好的茶叶,因为海河水的苦涩变了味儿,在座的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李市长当时说了一句值得回味的话:天津有的老百姓连这样的水都喝不上,一些工厂因为缺水都停产了。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图2为引滦工程示意图)
“此处地壳多升降,造成了岩层扭曲、断裂、破碎,地质条件极差,对于工程来讲,它意味着塌方、滑坡、流沙、涌水……当时有句顺口溜形容这条引水隧洞,‘地下水长流,坍方没个头,石如豆腐渣,谁见谁发愁’。曾有一些工程队的负责人和工程师来勘察过现场,他们都摇摇头走开了。”
景春阳翻着珍藏多年的引滦入津纪念相册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只有人力小斗车,按照通常的开挖速度,这条长逾12公里的隧洞,如果从一头开挖要30年,从两头开挖要15年。可是,干渴的天津,不能等待。
隆冬时节,正是施工队伍“猫冬”的时候,但为早日打通隧洞,作为先遣部队的将士们挥锤舞钎向冻土坚石开战。
在引滦工程中,引水隧道开挖最大高度达7.2米,断面特别大,而且还要通过多个大断层。其中最大的断层长度200多米,岩石层面断裂,压力没有规律,水文情况也比较复杂,一炮下来便塌方。好几天过去了,隧洞没有推进一尺,李瑞环市长寝食难安,他赶到通往断层的9号支洞,抓过一顶安全帽戴在头上,就要下去视察险情。景春阳拖住他:“市长,你不能下去!太危险!”
“我不下去看怎么知道危险?”李市长向深深的斜井里走下去,景春阳和营长、连长、参谋们跟在他的身后。景春阳边汇报边密切注意石质,突然,他发现上方有小石头掉落,这是塌方的前兆。他一把拉住市长往外走,刚走几米,“呼啦啦”塌方了,上千方的土石塌在了市长后面。迟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老景呀,我们可是生死之交呀!没有这个断层,就体现不出工程的险峻和伟大,就像戏剧里如果没有‘三堂会审’就没有精彩!”景春阳回忆说,尽管那一瞬间惊心动魄,市长却不忘幽默几句。
市长的话,给铁道兵们巨大的鼓励,深夜的灯光下,他们一本一本地查着资料,寻找征服疏松石质的途径。几个不眠之夜后,一个施工工艺酝酿成熟了。最终决定“长隧短打”,同时开凿17个通往引水隧洞的支洞,加上进出口,开辟3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1983年3月28日,他们用了1年零4个月胜利将隧洞打通,并创造了当时全国日掘进6.8米的最高纪录。
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 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了。9月11日,人们打开自来水管,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这一天成为引滦通水纪念日。
“天津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更不会忘记为引滦工程而献出宝贵生命的21位同志,他们请了最好的雕塑师,在三岔河口树立了引滦入津纪念碑,还在引水渠道的起点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引滦枢纽闸一侧的景忠山下,竖立了一座丰碑。它将千秋万代地站立在那里,见证着滦水南流,见证着历史的延伸。纪念碑亭上镌刻“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图3)。图4为立于一岩石隧洞前的引滦入津工程英雄石雕。
有了滦河水,津郊40万亩菜地浇灌不再成为问题,百万天津人民的菜篮子有了保证,小站稻在断产20年后又飘香四野;有了滦河水,才有了商业发达、市场的繁荣以及各项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塘沽、咸水沽、杨柳青、张贵庄、大港等地近百万人也结束了饮用咸水、高氟水的历史。滦水入津,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