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故事(247)天津民间彩塑——泥人张(天津)

标签:
老头原创 |
邮票故事(247 )
天津民间彩塑——泥人张(天津)(图247-1~图247-4)
泥人张彩塑艺术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1826-1906)。他自幼随父学艺,13岁始以泥塑为生。他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刻苦努力,勤于学习,很快练就了一身“触手成像”的绝技。他每天鸡鸣即起,三更才睡,经常到戏园、庙会、街头巷尾,观察戏中或市井人物的面貌、神情、服饰和言谈举止,对下层生活极为熟悉,有非常丰富的民俗知识。他潜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诗词;精心研究绘画、戏曲、碑刻、民间木版画艺术,造诣很深。经过多年的磨砺,他的彩塑作品造型生动优美,刻划精细人微,且善于把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精妙地反映在形体变化上,创作了许多惊世之作。他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百六十行,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个彩塑泥人,人物之生动,形象之丰富,均令人惊叹。在日本、法国、德国等都有销售,他的一件表现编织女工生活的彩塑曾获得巴拿马赛会金奖。
泥人张历经5代传人,它代表了中国北方民间雕塑艺术,自19世纪中叶起一直流传至会,历久不衰。泥人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刻划,捕捉人物刹那间的动态,着重客划人物内在性格,是塑与绘的完美结合。泥人张多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及现实生活,以“随类赋彩”的高超艺术手法。细腻地刻划出入物性格,展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不但接近民众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100多年来,由张明山首创的这种彩塑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都珍藏和陈列着“泥人张”的作品。
4-1)为“和合二仙”。画面主图为张明山的作品“和合二仙”,背景为天津老城街景。据清代翟颢所著《通俗编》说:“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据传,寒山和拾得原为忘年好友,共恋一女,但彼此并不知情。后拾得欲与女成婚,寒山便削发为僧。拾得知情后,便离家寻访,终于找到寒山。见面之际,拾得手持一株荷花,寒山拿着一个盛斋饭的盒子,相对而舞,和好如初。拾得也即为僧不归。寒山在姑苏城外开山立庙,称“寒山寺”,拾得东渡日本,于是日本也有了“拾得寺”。寒山、拾得在民间便成了团结友爱的象征,而荷、盒也与“和合”谐音,使传说更富合理性。
(4-4)为“惜春作画”。画面主图为张景祜的作品“惜春作画”,背景为天津老城街景。题材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反映优秀文学作品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仕女更是“泥人张”的绝活儿。“泥人张”彩塑中的仕女形象,面目清秀,身姿优美,高贵中有朴素,艳丽中兼庄重,开朗中含羞涩,既有共同的特点又形态多样,风采各异,把传统的东方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惜春作画”彩塑群像,人物或画、或看、或指、或谈,正是在这特定环境的特定动作中,或正面或侧面表现了惜春绘画过程中引起的反响,尤其是贾宝玉目不转睛盯着画面,如醉如痴,看得入神。刻画了各自的性格,表现了艺术家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理解的深厚修养,以及对仕女刻画的再创作上的超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