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和尚修建三县桥的故事

(2019-10-17 15:30:53)
标签:

老头原创

中国邮政曾于2016519日发行2016-12《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16枚,其(6-5)为安徽肥西三河镇。邮票图案选自三河镇的三县桥(参见图1,图2)。

 

包和尚修建三县桥的故事

    央视420191012日《记住乡愁》栏目播发了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包和尚修建三县桥的故事 ,笔者听后整理如下,供邮友们共同欣赏。

三县桥(又称石头大桥)位于三河镇大南门口,桥身高大而雄伟,为三孔石桥,主桥长38米,宽7米,横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全桥没有一根钢筋,没有一滴水泥,但坚固异常,堪称一奇。传为明国初年包和尚用尽毕生化缘所得修建而成。  三河地处原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交界处,此桥因"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而得名,故名三县桥。古桥与桥头徽派建筑融为一体,景色蔚为壮观,是三河现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石桥。

那么这座桥到底是谁建的呢?这里有一个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当年这里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姓曹人称"曹大渡",因其为人凶狠、收费苛刻,这个渡口又称为"阎王渡"。有一天,有位和尚来到三河在此摆渡,这位和尚人称苞和尚,但并非姓包而是因为他的脖子后面长了一个疱,而得此名。摆渡时因收费,疱和尚和曹大渡发生了争执,疱和尚深有感触,决意在此建一座桥,方便两岸百姓。于是,疱和尚四处化缘、募捐,倾其所有,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终于建成了这座三县桥,在桥竣工前疱和尚不幸因积劳成疾归天了!所以三河人民也亲切的称这座桥为石头大桥,因为最亲切的名字才能表达人们最真切的心。

它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代修葺,最后一次修复是民国十五年,距今也将近百年。因为时间长了这座桥与三河人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三河人民也亲切的称它为石头大桥。从桥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厚青石板都已经被打磨的非常光滑了,而这些都是岁月的见证。

三河古镇,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幽静和闲适。三河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水,这里河道纵横,遍布古桥,而这灵秀的水和古老的桥,也成为了一代代三河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河网密布的古镇,桥必不可少。只有0.41平方公里的古镇上,就有12座形态各异的桥连接两岸,所以也就有了水乡人家“过的桥比走的路要多”这种说法。众多的古桥中,最让三河人引以为傲的,就是这座三孔石桥。因有“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的说法,而被称为“三县桥”。

当地人常说,不过“三县桥”,就等于没到三河,只有站在桥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古镇的魅力。而说到这古桥,三河人都会自豪地说“是包和尚建的”。这个穷和尚,姓什么,法号是什么,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一个和尚,脖子后面长了个包,连人名、僧名都没有留下,却因为一座桥成为了三河人的骄傲。

相传,当年小南河两岸的人要过河,全靠渡船。“包和尚”见百姓生活不便,就立下誓言,要靠自己的力量建一座石桥,造福乡亲。这对当时一无所有的出家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包和尚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化缘,化缘非常困难,睡牛棚,盖棉袄,垫稻草,吃的是残茶剩饭,就这样在外面化缘。一

  次次寒来暑往的化缘、募捐,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包和尚”为了兑现承诺,奔波了几十年,当筹集好了资金,石桥要开工的时候,“包和尚”已经老了。他请来最有名的石匠,买来最好的石材,要求垒叠嵌连的石条,要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水灌缝粘连。在两边桥墩的上方有个突出的部分,那是龙头。在桥的另一面还有一个龙尾,而这不仅仅是个装饰物,更重要的作用是洪水警戒线,水淹到了龙头,那就提醒大家这水可大了,很危险!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三县桥依然牢固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他看来,用一生完成的誓言,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三河有种说法,“修桥修路修谱,领头人要舍得命”,石桥刚刚立柱,“包和尚”就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石桥砌好了骨架,“包和尚”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弥留之际,听说桥面石料还无处着落,“包和尚”请人把他抬到了桥头,又叫人找来了当地商会会长,这时的“包和尚”已经说不出话了,他猛地坐了起来,双手紧紧抓住会长的拐杖,大睁着双眼离开了人世。会长见和尚死了,便弯腰去掰和尚的手,可抓着拐杖的手怎么也掰不开,会长明白老和尚心愿未了,死不甘心,便说:“这桥面的事,我包了,你安心走吧。”只这一声,“包和尚”的手便松了。 “‘包和尚’化缘化了一生,感动了三河人民,最后商会会长潘裕亲领头,大家都捐钱,把桥面和桥栏杆修好了。”

“包和尚”走了,石头大桥却建了起来,一个人的生命换成了一座桥,如今,桥上雕刻精美的石柱、石鼓、石狮子,依然栩栩如生,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三河人为了怀念“包和尚”,把他化缘修桥的故事编成了戏,在古镇的老戏台上传唱。“仁爱为本,诚信立世”的观念,也就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古镇人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