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花好月圆时——闲话《中秋节》

标签:
老头原创 |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迎寒亦如云。”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这就是说,阴历八月十五日,是在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叫中秋。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又称“八月节”、“八月半”等许多别称。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围绕“月”进行,故又俗称“月节”、“月夕”。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称中秋节为团圆节。过去,人们往往以自已丰富的想象,编出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之类的神话故事。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
是夜,明月高挂太空,清辉洒满大地,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吟诗作对,共享天伦之乐。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这一天当作亲人团聚的日扌,故也了人类向往自由、征服宇宙和探讨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该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既思念战友, “我失骄杨君失柳”,但杨柳忠魂永存,“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作者深厚充沛的感情,使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在那皎洁无尘的月宫里,嫦娥为烈士舒袖起舞,吴刚为烈士捧出了桂花酒。作者为此落下热泪,不为别的,为的是烈士的遗愿终于实现,人间终于“伏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在此结合到了极致!
如今,中国的探月工程已经启动。毛泽东所奠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中秋之际,我们仰望明月,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中国的月亮,已令世人刮目相看了!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当时新秋,天气不冷不热,温和适中。一年辛苦耕耘已获丰收,人们感到无比轻松、舒服,尤其到了中秋“暮云收尽谥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皎洁的月亮,冉冉而出,晶莹夺目,清爽明澈,难怪我国人民有中秋“走月亮”、“拜月娘”、祭月、挂彩灯等习俗,其中,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最为盛行。
中秋赏月,最盛的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显官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到了明代,“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纸市月光纸,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焚月光纸,撒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又以此夜之晴雨,占次年元宵之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人家馈赠月饼为中秋礼物。十五夜则供瓜果,以祭月檐前。”
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之前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夕月,即每年秋分这天夜晚,天子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秦汉时非常重视这个礼仪。到了唐代,祭更加被人重视。祭月习俗沿袭至明清。
在民问,同样也有中秋祭月之风。祭月在月亮升起后进行,于露天设立供桌,所有供物有月饼、瓜果、萝卜、藕等,还有人像人一样站着,手执捣药杵的玉兔。祭月毕,一家人一块吃“团圆酒”、“赏月饭”。
中秋吃月饼的传说,因地而有不同的说法。“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子牧的《梦梁录》,不过,它也只是像葵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直至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了起来,《燕京岁时记》一书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2016年8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2016-23《月圆中秋》特种邮票1套1枚。 邮票采用中国画工笔手法。邮票上半部分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下半部分采用民间中秋拜月的场景,祈求生产丰收、身体安康,多福多寿、家庭团圆(图4)。
2018年9月15日发行2018-25《月圆中秋》特种邮票1套1枚。作为中秋祝福系列邮票的第二套,邮票延续2016年《月圆中秋》邮票传统工笔创作手法,画面上半部分展现月宫中有洁白温润的玉兔伴于嫦娥左右,它夜夜脆地捣药,留下朦胧侧影。中秋节还有“中秋走月”的民俗活动,中秋之夜,妇女们三五结伴,走街串巷,互拜亲朋,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图5)。
此外,嫦娥奔月的传说还在我国的邮资票品上多次展现:1987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神话》(T 120)第4枚(图6)和1999年3月发行的《汉画像石》第6枚就是《嫦娥奔月图》(图7),1995-19《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北京1995》“桂花”小全张边纸上即是“嫦娥奔月”( 图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