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五种字体书法艺术

标签:
老头原创 |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我国已经发行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系列邮票,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草书分为三类:章草、今草和狂草。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下面简逑在我国发行邮票中的书法五种字体特点及代表作品。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我国邮政于2003年2月22日发行2003-3《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为第一套中国古代书法邮票。邮票共两枚,选用的《毛公鼎》和《泰山刻石》是最有代表性的篆书精品。由王虎鸣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毛公鼎》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阶段。
http://s9/mw690/003xLOZTzy7o6PEcl8Aa8&690
《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http://s9/mw690/003xLOZTzy7o6PFuFiUf8&690
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代表碑帖有《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等。
隶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起源于战国后期,成熟于汉代,以东汉碑刻最为典型,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这组书法邮票主要是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选择了《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作为邮票的内容。他们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
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12月5日发行2004-28《中国古代书法--隶书》特种邮票1套4枚。(4-1)T东汉·乙瑛碑(4-2)T东汉·张迁碑 (4-3)T东汉·曹全碑 (4-4)T东汉·石门颂。设计者为王虎鸣,北京邮票厂印制。
1.东汉·乙瑛碑
该碑立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原去原址在山东兖州仙源县,古躲曲阜孔庙。《乙瑛碑》为汉朝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其书法矜重典雅,浑厚流好。可谓东汉“庙堂书法”的典型。也是前人进修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
http://s14/mw690/003xLOZTzy7o6PHa4hLdd&690
2.东汉•张迁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仄三年(186年),原去在山东东仄,后移泰安岱庙。碑文颂扬谷城宰张迁在任时的惠政。其书法造型古朴偶崛,气韵古雅雄强,在书法史上标新创新,有年夜匠之风。
http://s4/mw690/003xLOZTzy7o6PIPz3Bb3&690
3.东汉•曹全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文颂扬合阳县令曹全的德政,出土于明朝万历年间,该碑现在西安碑林。此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
http://s14/mw690/003xLOZTzy7o6PKAJdjcd&6904.东汉•石门颂
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1967年石门建筑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专物馆。此颂书法气势气势卓然,笔势繁复,时而内敛,时而旷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劳派”代表。
http://s11/mw690/003xLOZTzy7o6PMrSBk2a&690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唐代楷书书法大家辈出,尤以唐朝“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褚体”(褚遂良)、“柳体”(柳公权)楷书作品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楷模。古长安唐朝都城,是唐文化的精华所在之地,而西安作为唐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镇,也代表了唐文化的最高水平,而遍布省内的碑文石刻,尤其是代表了中国书法楷书最高成就的唐代碑文,不仅为陕西的文化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而且也成为古长安作为世界大都市的见证。这四位大书法家,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楷书四大家”。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7年11月5日发行2007-30《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1套6枚。书法是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而邮票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书法——楷书》为“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中继篆书、隶书之后的又一新品。
http://s13/mw690/003xLOZTzy7o6PO1TEodc&690
《张猛龙碑》,历来评价很高,甚至被称为“魏碑之王”。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3年),全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楷书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内容宣扬了孝道和张猛龙尊孔兴学的事迹,为张猛龙之颂德碑。此碑书、刻俱精,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整块碑文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惟残缺漫漶处太多了。
http://s4/mw690/003xLOZTzy7o6PPkgiT83&690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陕西麟游县,魏征撰文,著名大书法家欧阳询书,楷书二十行,每行五十字,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由于欧体规矩严,结构平稳,端正之极,后世科举取士则以欧体为考卷的标准书体,以至于越来越板正,没有了个性特点,形成了刻板的“馆阁体”
http://s6/mw690/003xLOZTzy7o6PQD5C575&690
《雁塔圣教序》,原名《慈恩寺圣教序》,因在西安大雁塔下,故名,又避集王行书《圣教序》,故加“雁塔”二字。东西两石,东石为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西石为其《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均为禇遂良在永徽四年所书。《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官至中书令,封河南郡公,进郡公,人称“褚河南”。其书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法二王,自创一格,是继欧,虞之后又一书法大家。曾提出“锥画沙”等著名论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http://s9/mw690/003xLOZTzy7o6PS3N9e68&690
《颜勤礼碑》,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由颜真卿亲自撰文,内容追述颜氏家族祖辈功德,并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是颜真卿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经典之作。窥其风貌,高古典雅、遒劲豪宕,展现出颜体大气磅礴的风格。《颜勤礼碑》碑阳、碑阴共三十九行,碑侧五行,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因久眠地下,字口清晰,结体完整,突出地再现了颜体的饱满与丰腴。此碑用笔高古,从容于法度之中,纵情于笔墨之外。《颜勤礼碑》书写于颜真卿七十一岁的晚年,正值鲁公楷书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既能从容于法度之中,又能纵横于绳墨之外。其书锋外国语秀出,行以篆籀笔意,其点画圆劲画不含糊,顿挫扭转皆有微妙之迹。布局创大字充格的写法,尤见气势之博大,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而不失精丽,犹如他的为人,正直、忠烈、凛然不可侵犯,朴实倔强、刚胜于柔、内美外溢。加之久埋地下,未经后人剔剜,丰神饱满,远在鲁公其它碑刻之上,为颜碑中最精彩者,也是楷书学习的最佳范本。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http://s11/mw690/003xLOZTzy7o6PT8PPk8a&690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楷书28行,行54字。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此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中国书法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楷书在一脉相承的中华汉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http://s8/mw690/003xLOZTzy7o6PUh2zda7&690
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2010年5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11-6《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1套6枚。内容选取了天下三大行书,分别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唐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局部)和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局部)。邮票设计者王虎鸣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兰亭序》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注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书法,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人做成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
http://s13/mw690/003xLOZTzy7o6PYNKwsec&690
《黄州寒食帖》为苏轼书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降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此书行气错落,字形欹侧中见平正;用笔浑厚遒逸。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卷后有米芾、董其昌、乾隆的书法。
http://s12/mw690/003xLOZTzy7o6Q1XLhF3b&690
《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书行草墨迹,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是无意作书,所以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http://s11/mw690/003xLOZTzy7o6Q3NgpA1a&690
邮票因艺术提高品位,书法因邮票彰显魅力。通过“国家名片”这一载体,方寸之间现文化,方寸之间见精神,使邮票文化与书法文化完美结合,既是对“三苏”文化的弘扬,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尊崇。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国书法的经典精神、鼓励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探索与研究、丰富与拓展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理念、传承发展书法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草书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名家有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宋克、徐渭、傅山等。
邮中国邮政于2011年4月15日发行2011-6《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邮票规格:38×50毫米:影写版,设 计 者:王虎鸣。
邮票内容拟表现《平复帖》(陆机)、《初月帖》(王羲之)、《古诗四帖》(张旭)、《自叙帖》(怀素)等。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 23.7厘米,横20.6厘米。《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学和书法变迁都有参考价值,现藏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http://s2/mw690/003xLOZTzy7o6Q60PL391&690
《初月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现藏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辽宁省博物馆。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http://s5/mw690/003xLOZTzy7o6Q9epq4d4&690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共40行、188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http://s10/mw690/003xLOZTzy7o6QaVc2Ba9&690
《自叙帖》是唐书法僧怀素草书,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真迹藏于我国台北“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