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歌手”——蝉》

标签:
老头原创 |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这句歌词勾起了很多人童年的回忆,歌词中提及的“知了声” 就是 “大自然歌手”——蝉。
蝉鸣是炎热夏季的背景音,自古以来就以“洪亮”
而闻名,这要归功于它肚子上的膜发生器。
图1~图4分别为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发行的蝉邮票
http://s7/mw690/003xLOZTzy7mH3DlMcme6&690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夏天雌蝉产卵后,一周后内即死去。靠吸食树根汁液吸取营养的卵,一个月左右就会孵化成幼虫,它们起初会待在树枝上,但秋风吹过便落在地面上,然后本能地寻找软层土壤往下钻,钻到树根边,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液汁度日。每当春暖花开时,幼虫便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液汁;冬天来到后,它们便又钻入土壤深层,以此避寒。如此往复,它们在黑漆漆的洞穴中经过漫长的若虫期,一般会存活几年以上,有的种类甚至可活十几年,可谓是昆虫中的“寿星”。 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尚蝉习俗自古有之,考古人员在多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墓葬中,蝉形石雕、玉雕不在少数。尤其是商代中期至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上,蝉纹形象广泛应用于鼎、爵等祭祀所用容器中,且特征明显。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曾出土一件长约70厘米的条形青铜大刀,两面近脊处分饰11组首尾相接的蝉纹,十分罕见(图5)。在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14件玉琮与琮形器,其中一半雕有形象生动的蝉纹(图6);国家博物馆馆藏有青铜蝉纹鼎(图7)。这都说明先民已形成了对蝉的崇信与希冀,而这多与其“死而复生” 的寓意有关。
http://s14/mw690/003xLOZTzy7mH3EcQihbd&690
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它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并以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诗经·七月》中有“四月秀蒌,五月鸣蜩”;晋人郭璞的《蝉赞》大约是最早颂扬清洁的咏蝉诗之一,“虫之清洁,可贵唯蝉,潜蜕弃秽,饮露恒新”,蝉出污不染,饮露不食的高贵姿态,古人对蝉之偏爱。汉巍后,咏蝉诗增多,唐代则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咏蝉“三绝”,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托物言志,这里的蝉已经超越了昆虫本身。与 “咏德”相比,“咏声”的作品更是不少,如白居易《答棱得闻蝉见寄》:“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贾岛的《风蝉》:“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 。更有甚者是有的人还用小巧玲珑的笼装养着蝉来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欢心。的确,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难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此文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郭梅的《蝉儿声声叫着夏天》一文(《山西晚报》2018.8.6),在此致歉并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