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题引发的研讨小高潮

分类: 校本研修 |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研讨小高潮
—论网络研修的重要性
摘要: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随着各省市高考题目的公布,也引发各地一线教师的热议,以全国理综卷第28题为例,引起了网络交流平台“QQQ高中化学发展交流群”里来自陕西省各个地市一线老师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笔者对网络研修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试题 研讨 网络研修
一、问题提出 引发思考
2018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课标卷化学28题,原题如下:
《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品体,可用于晒制蓝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晒制蓝图时,用作感光剂,以K3 [Fe (CN)6]溶液为显色剂.其光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显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为探究三草酸合铁酸钾的热分解产物,按下面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热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
为防止倒吸,停止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样品完全分解后,装置A中的残留物含有和
,检验
存在的方法是:_____。
(3)测定三草酸合铁酸钾中铁的含量。
称量样品于锥形瓶中,溶解后加稀
酸化,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至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将滤液及洗涤液全部收集到锥形瓶中,加稀酸化,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溶液
,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
本题是一个以铁元素为背景的实验综合题,考查了Fe2+ 、Fe2+的检验、涉及到气体发生、除杂和检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分析。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的氧化还原滴定考查了滴定终点现象及相关计算。题目难度适中,但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第(3)问中,考生需要弄清楚两步操作的逻辑关系,分析出第步用高锰酸钾氧化了与铁离子结合的配位体草酸根离子。第步用锌粉将铁离子还原成Fe2+后用酸性高锰酸钾进行氧化滴定来确定晶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典型观点 疑问呈现
……
三、达成共识,认识统一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在这个网络交流平台,来自陕西省内各个中学的一百八十余名老师参与此次研修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大家一致认为高考坚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靠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大家认为以铁元素为背景的高考大题在这两年屡见不鲜,笔者对涉及到“铁“元素的近两年部分高考真题中考查的知识能力进行整理:
试卷类型 |
题号(分值) |
试题类型 |
考查的知识与能力 |
2017·课标III卷 |
26(14分) |
实验题 |
Fe2+检验、绿矾性质、实验操作、计算 |
2017·课标卷 |
26(14分) |
工艺流程 |
Ksp计算、平衡移动、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 |
2017·北京卷 |
28(16分) |
实验探究 |
Fe3+ 、Fe2+检验、实验设计及探究 |
2016·浙江卷 |
27(12分) |
工艺流程 |
Fe2+检验、三氯化铁的应用、SO42-检验 |
2016·课标III卷 |
36(15分) |
化学与技术 |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滴定计算 |
2016·课标卷 |
28(15分) |
实验探究 |
Fe3+ 、Fe2+检验及相互转化,实验设计及探究 |
2016·江苏卷 |
20(14分) |
综合应用 |
原电池电极反应书写、曲线图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 |
2016·北京卷 |
26(14分) |
实验 |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原电池和电解池、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 |
由此可见,铁及其化合物仍然是高考的主干知识,围绕着Fe3+、Fe2+检验、实验设计及探究仍然是热点问题,提醒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或备考高考中要引起重视。
四、开启思路 反思提升
通过这次网络研修活动,笔者认为这种研修充满了活力,是化学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智慧的一种活力型研修[2]。这种基于网络交流的研修的特点是:
(一)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解决化学教师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
(二)自主意愿,谋求发展。研修人员主动交流,且有针对性。
(三)扎根实践,专业引领。通过QQ群中诸多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市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引领,围绕专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进步。
(四)随时随处,没有限制。教师可以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进行网络互动,没有时空限时。即便未能即时上线交流,回看聊天记录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思想与观点,不会因为错过交流时段而遗憾。
(五)成果辐射,资源共享。从课例、论文到小专题研究;从一道题的研讨到套题分享,让资源利用最大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为网络研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这种基于网络交流的研修必将促进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及提升教师研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