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参加五月份市上选拔赛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高中化学组十五人参赛选手里获得第二名取得复赛资格。这次省上比赛抽到7月5日早第一节,心头就紧张,早上要6:10前到达学校,6:10抽课题签,6:15-7:45备课。7:50-8:00说课,8:05-8:25讲课。后来想想早上早结束,心理就不那么纠结了。
赛前一个月做什么事都放不开,心头总压着赛教这件事,闲下来就看书、看教案,每天路上听说课。前两天招生宣传和七一党日活动也拿手机背“校本研修三十问”。
比赛很考验参赛选手,按照规定教师依据所抽取课题在只提供教材的前提下利用90分钟的时间备课,利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课答辩,利用20分钟的时间上一节完整的微型课。这是一次很好的活动,是参赛教师解读、展现课程与教学理念的活动,对教师开拓教育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技能等方面作用显著。
第一次市上比赛我就练习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二合一的打印稿。在家练习了四五遍,练习敲字速度提高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上次抽到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次抽到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题目,可能对大多数老师来讲是不幸运的,因为上次市级培训中,同军咸老师举例就说这节课,有很多老师讲不出花来。而我又比较擅长讲抽象的,推理的知识,我比较担心有实验的课型,时间那么紧,完成演示实验会影响目标的完成。所以看到标题签上显示摩尔时候,我心里竟然有些许的开心。立即开始打字,我依然使用打印教案,这样提交的教案美观规范,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便于修改。
一个小时光景,终于弄好了电子教案,我把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三维)、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用具等内容都写了进去,最后的教学设计采用表格形式呈现,分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四大板块,板书设计和作业写到最后。这样的教学设计体例完整,也便于后面说课。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也渗透到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中。教学设计弄好后,我在比赛专用纸上书写了板书,并把一道练习写到白纸上准备投影使用,节约时间。课件来不及做,但使用实物投影仪效果一样的。
说课和讲课在两个紧挨的教室分别进行,评委一共5个,都是陌生的面孔。铃声一响,我开始说课,这次教室没有放表,只能自己把握,我就估计着7分钟说完了课。答辩一并进行,中间那个年长的男老师问我:“什么是校本研修?”这个问题超级简单,背过三十问的老师必须掌握的,我就笑了,很快答出定义,然后,我补充说明,其实做比背定义更为重要,那个评委就问我怎么做的,我心里窃喜,我就是想让评委问这个问题,于是我就从“课堂改革、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区域交流、专业提升及基于网络的研修”等六个方面开始回答,有些遗憾是当我答到第四个时候铃响了,我戛然而止,继续回答只会引起评委反感。不过看评委们还是满意点了点头,心里舒了口气。虽然亮点没有汇报上,但主要的工作还是汇报了。
还好是第一节课,我进教室看到桌椅摆放是分开的五列四行,不好分组,我就急忙组织学生按五个人一组重新摆放了桌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竞赛形式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
按照设计开始了讲课,66中学生明显没有上次曲江一中学生反应快,好些问题都忘记了,比如,课前热身活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他们竟然没有人举手。所以,我启发着他们回答了出来,后面问题就不能太深。因为改变问题的难度,学生们积极踊跃了,有一个组特别积极,一直举手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都积极,我有意停下来等其他组举手,孩子们很给力,看着我热切的目光,那些不积极的小组也开始活跃起来。气氛很好,这节原本概念性强,讲授性为主的一节课被我设计成学生竞赛活动,学生不仅不是被动的听课,而是积极的互动思考交流,知识构建自然而然。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法”的魅力,抽象思维最好在学生的活动评价中进行锻炼。
20分钟的课要把原本45分钟甚至超过45分钟的内容拿下,一定不能太按新课去教,毕竟我面对的学生是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所以就按新课的流程,在处理内容上一定详略得当,该省略的一定大胆省略。这节课这样处理后,当我布置了那道开放性作业后,下课铃声响起。
课后问了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我讲的很好,他们收获很大,有个小女孩说我有点紧张。(其实我不紧张)
反思这节课有几个不成功之处:1、创设情境那部分用的时间有点长(国王的刁难)2、有一个练习因时间关系没让学生练(教案上有)3、一味追求课堂学生竞赛结果,留给学生探究太少,没让学生讨论(硬伤)
接下来的两天就不停上官网,查成绩,每个阶段成绩出来,都心跳加速。终于在7号一大早知道了总结果,高中化学21人参赛,我获得第6名的成绩88.33分。有三个上90分。第一名93分比我高那么多,看来自己提升空间还很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