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悟来心音
悟来心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88
  • 关注人气:1,1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理字训:宋-程端蒙:(一)

(2013-05-22 12:49:33)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释:经典摘要:

性理字训 : 宋-程端蒙:(一)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音、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渐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论语以训言,教之类也;孝经以作善,人之本也;小学以兆字,学之基也。

 

 上六艺九家众流,教为纲,孝为本,字为基,修合六艺九家众流之学,求之众野,而通万略之方,于现世去圣越远,道术破碎,纲常败坏,弥足珍贵。

性理字训      宋-程端蒙

第一


  至理浑然,冲漠无定,造化枢纽,品汇根柢,是曰太极。
 
  一气埉然,充塞太虚,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
 
  气动而健,能始万物,其数也奇,是之谓阳。
 
  气静而顺,能成万物,其数也偶,是之谓阴。
 
  得气之阳,轻清成象,运乎地外,大无不覆,主于生物,是之谓天。
 
  得气之阴,重浊成形,函于天中,广无不载,主于成物,是之谓地。
 
  为阳之性,为天之德,健而生息,是之谓乾。
 
  为阴之性,为地之德,顺而有常,是之谓坤。
 
  气运于天,循环无端,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为冲气,寄王四时,是曰五行。
 
  质生于地,自微而著,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土兼载之,而能稼穑,是曰五材。
 
  万物之生,于时为春,气为少阳,天道之始,是之谓元。
 
  万物之长,于时为夏,气为老阳,天道之通,是之谓亨。
 
  万物之遂,于时为秋,气为少阴,天道之宜,是之谓利。
 
  万物之成,于时为冬,气为老阴,天道之固,是之谓贞。
 
  形而上者,无声无臭,是之谓道。
 
  形而下者,有方有体,是之谓器。
 
  自然之理,是之谓天。
 
  主宰万化,是之谓帝。
 
  以二气言,阳灵为魂,阴灵为魄;以一气言,气至而伸,气往而屈,皆曰鬼神。
 
  一气流行,变通不穷,两仪对峙,交错代换,是皆谓易。
 
  浸长有形,为化之渐,消融无迹,为变之成,是谓变化。
 
  阳动阴静,合一不测,二气消长,推行有渐,是谓神化。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无声无臭,是曰道体。
 
  阴阳之运,消息始终,生生不穷,是曰造化。
 
  造化本原,广大精微,进学之始,未易骤窥。夫苟茫然,不知梗概,求端用力,何所底止?列诸简端,究其名义,终身向望,是谓极致。



情性第二


  元亨利贞,自然之理,是曰天道。
 
  人伦日用,当然之则,是曰人道。
 
  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
 
  人所禀受,贤愚厚薄,是之谓分。
 
  古今人物,本本原原,初无或一,是曰理一。
 
  亲疏贵贱,贤愚厚薄,万有不齐,是曰分殊。
 
  禀于天者,有清有浊,有善有恶,是之谓气。
 
  受于人者,或明或昏,或粹或杂,是之谓质。
 
  天地之心,鬼神之会,灵于万物,能推所为,是之谓人。
 
  动植之类,形气之偏,拘于所禀,而不能推,是之谓物。
 
  所禀厚薄,所遇盛衰,是曰天命。
 
  所主邪正,所行是非,是曰人事。
 
  禀于天理,莫匪至善,是之谓性。
 
  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
 
  感物而动,分乎善恶,是之谓情。
 
  心具五常,不虑而知,是曰良知。
 
  身备万善,不学而能,是曰良能。
 
  口鼻嘘吸,思虑谋划,气之神也,是之谓魂。
 
  耳目聪明,记忆辨别,精之灵也,是之谓魄。
 
  心体虚明,能知能觉,是之谓灵。
 
  性之所能,无有不善,质之所能,有善有恶,是之谓才。
 
  心之所之,趋向期必,能持于久,是之谓志。
 
  心之所发,思惟念虑,欲有所为,是之谓意。
 
  禀命之元,具爱之理,为心之德,其端恻隐,是之谓仁。
 
  禀命之亨,具恭之理,为心之敬,其端辞让,是之谓礼。
 
  禀命之利,具宜之理,为心之制,其端羞恶,是之谓义。
 
  禀命之贞,具别之理,为心之觉,其端是非,是之谓智。
 
  人伦事物,当然之理,公平广大,人所共由,是之谓道。
 
  道得于心,日新不失,是之谓德。
 
  道著于事,寓有无外,是之谓业。
 
  真实无妄,始终不息,表里不杂,天之道也,是之谓诚。
 
  循物无违,四端百行,必以其实,人之道也,是之谓信。
 
  静而未发,无所偏倚,为性之德,是之谓中。
 
  发必中节,无所乖戾,为情之正,是之谓和。
 
  性之所存,中而不偏,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曰大本。
 
  情之所发,和而不乖,古今人物,所共由之,是曰达道。
 
  万善之本,全体具焉,是曰大德。
 
  全体之分,片善存焉,是曰小德。
 
  方其静也,统宗会元,万有毕该,是之谓体。
 
  及其动也,泛应酬酢,随事发见,是之谓用。
 
  理义所根,体统所系,事所由出,是之谓本。
 
  声色所形,简册所载,杂而有伦,是之谓文。
 
  天则之常,叙而有法,是之谓彝。
 
  德行之常,久而不易,是之谓庸。
 
  心涵万里,虚灵洞彻,是曰明德。
 
  事物准则,极其纯粹,是曰至善。
 
  充养刚大,配乎道义,是曰浩气。
 
  人之一心,神明不测,具此众理,而应万物。

      寂然不动,此理固存,感而遂通,非由外铄。

       仁包四者,该乎万善,求仁得仁,斯一以贯。


经典精华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儒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