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救火”“养病”“晒太阳”等结构

(2013-09-24 04:30:33)
标签:

论文

救火

养病

动状

教育

分类: 论文

摘要  以“救火”“养病”“晒太阳”“吃大碗”等为代表的,形式与逻辑存在异议的结构形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很多学者都是从汉语的“意和”特征及我们的“民族习惯”来解释的,很少有学者追本溯源,或者通过语法结构层面来解释清楚这种形式。本文拟从历时研究的视角及形式、意义和逻辑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解释一下这些语法现象。

关键词  救火  养病  晒太阳  动宾  动状 

                               引言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期间,曾有韩国留学生问我:“老师,火是不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救火?”当时我很自信地说:“我们的目的不是救火,而是扑灭火,救出那些着火的东西。”事后,我又想到了“养病”,自己也产生了疑问,病是不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养着它呢?难道是解释为,“我们不是养病,而是养生病的身体,这里的病是借代的用法?”貌似合理,其实是有点想当然了。我的解释,虽然能让学生当时理解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但若深究起语法结构形式和逻辑问题,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这两个现象引起了我对这一系列语法结构的思考。经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有一部分学者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仅仅从语义内容出发,遵循的是汉语高度意合的特点,忽略了语法形式本身所传达的逻辑意义。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观点。所以,我准备从历时的角度和语法结构的层面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并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语法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除了基本的词法和句法外,还要受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影响。汉语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有些人认为汉语是一种高度智能、高度意合的语言,是没有语法的。所以在解释语法现象时,往往是根据语义、语用上的推理,难免会存在不科学之处。

 是“救助”还是“禁止”

    首先来分析一下“救火”的结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概念)类型大致可以以下几种: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补充关系和主谓关系。根据“救火”的形式特点来看,不论它的理解是否存在异议,都应该被划为动宾关系类型中(符合其定义)。可是从动宾结构来解决,就会使语法意义和逻辑不符合,其实之所以对“救火”产生疑问,不是在于它们的构造结构,而是在于从现代汉语角度对“救”的理解。

  1、 《现代汉语词典》对“救”是这样解释的:

① 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

② 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救”的现代通行义是“救助”。若按这种意义来理解本结构,我们当然就会觉得不符合逻辑,甚至觉得此结构不符合语法规则。

   但《古代汉语词典》对“救”是这样解释的:

    ① 救援、援助。《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

    ② 阻止。《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挽回阻止君主的过失)

③ 治、医治。《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董也。”(这好比给人治病却拿毒药让人喝)

而在叶柏来的《解文说字》中:金文右攴形左求声,义为禁阻。后来再引申为援助。小篆和隶书承袭了金文,楷书定写为救。

由此可见,在古代,“救”字的意思要比现代的意思广泛。而且更多的偏向于“禁止”的意思。这样以来,我们若把“救”理解为“禁止、阻止”的话,就很容易理解“救火”是什么意思了。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当“救”后面的事物是不好,令人反感或害怕的事情时,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是“禁止”的意思。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救火”中的“救”是“禁止”的意思。既保证了语法结构的合理性,又兼顾了语义逻辑。

现代汉语的发展是沿着古代汉语的足迹进行的。所以,当我们分析一个语法结构形式,而从现代汉语词义理解又不符合逻辑时,我们要从历时的角度从古代汉语出发来追溯一下词义,这样可以为我们的解释找到最根本的依据。

 

  是动宾结构还是动状结构

    除了“救火”这类现象外,还有一类现象,容易使留学生产生误解。例如“养病”“晒太阳”。曾经有意大利学生问我:“老师,太阳在我们的上面,而且比我们人大很多,我们怎么能晒太阳呢?”当时我也是很随意地就说了:“不是我们晒太阳,而是我们在太阳底下晒。”或许当时他理解了,但是我就立刻想到了短语结构的问题。类比“晒被子”“晒衣服”等普通的动宾结构,我们就会发现“晒太阳”跟它们存在不同之处。

 晒被子                         把被子拿出来晒

 晒衣服                         把衣服拿出来晒

 晒太阳                        *把太阳拿出来晒

很明显,“晒太阳”是不可以那么说的,那我们就不能把“晒太阳”理解为动宾结构。因为“太阳”并不是动词“晒”支配的对象。但刘月华女士却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把“晒太阳”和“学汉语”“进教室”归为一类,放在了动宾关系中,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形式是对内容的反映,按照“晒太阳”的语义内容来说,形式就应该是状中结构,但从“晒太阳”的语序来看,内容中的“在太阳底下”并不是在动词的前面,而是在动词的后边。我们暂且理解为是“状语后置”。

     “养病”也是大家很疑惑的一个结构形式。通常情况下,“养病”被当成了动宾结构。但《现代汉语词典》对“养病”的定义却是“因患病而休养”。按照现代汉语给出的意义来说,“养病”的结构形式就应该是“动状结构”,是后置状语对动词的修饰。若还按动宾结构理解,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就出现了矛盾。

    有学者想试图从古代汉语角度对“养”进行定义,企图找到动宾结构合理存在的证据。但是,从古代汉语的解释来看,“养”更多是还是“饲养、养育、调养”的意思,并没有所谓的“治疗”之意。若非要按照动宾关系来理解,就会出现语法形式反映出来的内容和逻辑不符,因为病是可怕的东西,我们不能养。而上文说的“病”指代的是生病的身体,显然是过度依赖了汉语意合的特点。

综合以上分析,不论是从和普通动宾结构对比,还是从形式、意义和逻辑之间的关系来说,我觉得“晒太阳”和“养病”,都应该理解为动状结构。

     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有动宾和动补结构,很少听说有动状结构,那用这个语法形式去解释问题是否有根据呢?其实早在1982年,就有学者提出这个观点,并给出了一些解释,而我同意以下观点:

   ① 动状结构的提法,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动状结构,也不是很奇怪的现象。过去把定语和状语都曾叫过加词或附加语。而附加语又可以分为动词前和动词后。同现行的分析法对照,动词后的附加语就可以称为后置状语。

   ②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状语后置也是常有的现象。例如“君美甚”、“战于长勺”等。

   ③ 在某些方言中,也存在状语后置的现象。

    现代汉语是继承古代汉语而又发展起来的,若是古代汉语中存在,而在现代汉语中完全被否认的话,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现代汉语也应该承认“动状结构”这种解释的合理性。

若是有了这种解释,我们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很多难以按照常规来解释的短语上,如“吃大碗”,“打埋伏”“吃食堂”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解释问题时,一定要注重对比分析。汉语中总会有些“例外”,但例外的例子多了,就需要有合理的解释。我们要善于把常规的例子和特殊的例子比较,然后发现不同之处,考虑多方面的合理因素,最后再做出解释。

 

 

 

  参考文献

[1] 戴娟.“救火”“养病”释疑[J].现代中文学刊.1994(4)

[2] 韩萍.现代汉语词典[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春.2009

[3]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

[4] 李行健.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关于“养病”“救火”“打抱不平”

    等词语的结构[J].语文研究.1982(2)

[5] 王新民.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北京.2012

[6] 叶柏来.解文说字[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州.2005

 

 

  为了保存,又不占内存,我准备把论文放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异地中秋节
后一篇:女人的心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