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树的画与丰子恺、竹久梦二有关系吗?

(2016-04-14 22:03:02)
标签:

漫画

文化

阅读

分类: 丰子恺研究

413日老树工作室发布《老树的画与丰子恺、竹久梦二有关系吗?》一文,文中提到丰子恺,可惜所附图片为赝品。摘录如下:

http://s4/mw690/003xIrOKgy70UAVSaUX53&690

此作为赝品

 

问:很多朋友觉得你的画受到了丰子恺的不少影响。你也谈到过喜欢日本竹久梦二的画。丰子恺的画受到梦二很多影响。你自己认为你的画跟他们二人的画是个什么关系?

 

答:我想,很多朋友大概是从我画的画中经常出现的穿长衫男子的符号那里觉得我受到丰子恺那些小画的影响,其实不是。三十多年前我就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就看到过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先生的画我当然是喜欢的,没的说。那是真正的民国中文人那种日常生活和心境的自然无碍的表达,那么简单的几笔线,组织出来的事物空间,却那么温良安静、超远、有悲悯心,而且雅趣横生。那是民国时代文人才能有的素朴情怀。我尤其喜欢他画的那些有关日常生活当中家人、孩子、邻里的小画,亲切自然,不刻意。相比而言,他的《护生画集》因为目的是图解教义兴教化,企图影响世道人心,所以就太刻意了。

喜欢归喜欢,我知道那是不可学的,我也不想学,因为丰先生的画意象特征比较显著,我知道一学就完了。再说,我还没有修炼到他那份简静超然的境界,我还有不少更复杂一些的欲望想在画里表达出来,丰先生那种一事一物一境的画面还不能让我更好的表达我自己的这些复杂的欲念。

还有一点就是,我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趣味本身比较迷恋,我喜欢用线的质感,喜欢墨色的浓淡干湿氤氲变化生发出来的意味。丰先生在笔墨上比较单一,不讲究这些。我在浙江博物馆里看过他一百二十多张原作,基本上是铅笔起稿,然后毛笔浓墨钩线而成,线的质感有点今天的马克笔的意思,与传统中国绘画的用笔没有多少关系。也就是说,他的小画基本上还是插图的格局,笔墨的趣味上跟中国绘画的传统没有多大接续性。我看过不少竹久梦二为图书和报纸画的插图印刷品,可以看出丰先生的画在造型笔墨上的确是从他那里来的,只是意趣上有所不同。

梦二的画是典型的文人才子画,有一种典型的世纪末情绪,伤感、悲观、颓废、凄美,有点儿肺结核晚期的样子。又值明治维新,东西方的意思在日本正处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所以你看他的画就是一种不东不西的样子。他是个很情绪化的活在内心当中的人,日子过得乱七八糟,与现实社会总有一层隔膜,所以他的画里有一种特别的雅静和伤感的气息在。

其实,十九世纪末时的许多文人、画家都有这种颓废的情绪,比如同时代欧洲的马拉美、波德莱尔、克里姆特、埃贡·席勒等等。 先生的画中没有这种情绪,因为他的画广涉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往往没有这种伤感和颓废的情绪在。又因他本身是个旧式文人,所以他画世俗,却有一种世俗画家所没有的雅致。 这就像是元朝废除科举之后,文人仕进无门,只好跻身勾栏瓦舍为那些歌舞妓女写歌词一样,由于文人的加入,本来俚俗粗陋的杂剧小曲儿由此变得雅致起来了。

先生的画因为主要是图书的插图,经由出版传播广泛,又没有传统绘画那套笔墨语言的障碍,影响深入人心,所以在公众的视觉经验当中认知度很高,已经形成了国民有关绘画的基本知识,自然地就会拿我的画跟他相比,认为我跟他有什么传承关系。但实在地说,我画画并没有受到他们什么影响。很多人认为我画中穿长衫的民国男子的符号是从丰先生那里来的,其实是另有出处。我做过很多年的摄影研究,包括十几年图书的出版工作,几乎翻遍了民国时期的各种画报、杂志,像《北洋画报》、《良友》、《现代画报》、《联华画报》等等比较重要的画报,自创刊以来的杂志,都不知道翻过多少遍。你想,陆陆续续接触到几十万张的民国时期的旧照片,泡在这些照片里面多少年,图像当中透露出来的民国时代的那种特别的气息,那些人物的形象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我画中的那些符号和气息是直接从那些旧照片当中化出来的,再与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趣味相结合,自然地就成了这个样子。这也是我做了这么多年历史图书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这些照片给了我一个具体的有关民国情境和想象的参照物。经过这些图片,我感受和想象民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作舍身之想,进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