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13-05-22 23:31:13)
标签:
城关二小教育修辞 |
分类: 教师专栏 |
小语研修群里有位教师提问“风来了,榆树先呼叫;雨来了,榆树先冒烟。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人回答是:“拟人”;
又有人回答是:“比喻”;
还有人回答是:“拟人加对仗”。
我觉得,完整的分析,这几个答案都不确切。我给出的答案是:对偶、拟人和比喻三种修辞。
第一、这里不可能是对仗,而必是对偶。我们来分析下这两个修辞的本质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此我判定问题中提到的句子运用的是“对偶”而不是“对仗”的修辞。
第二、“风来了,榆树先呼叫”这一分句显然是拟人,不可能是比喻。提问的老师说,有别的同事认为这里是把“风声比作呼叫”。这种说法不成立。
比喻句分三种,一种是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 以两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另一种是暗喻,又称为“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还有一种就是借喻,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
由此,很容易判定这里运用的不是比喻。呼叫(hūjiào) call out∶大声叫喊的意思。特质人喊叫。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肯定的。
第三、“雨来了,榆树先冒烟”这一分句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因为这里的“烟”本就不存在,这里的“冒烟”这个情状的描写显然是指“雨”,或者说表现的是:雨蒙蒙的情景。是借喻无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