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13-05-22 23:31:13)
标签:

城关二小

教育

修辞

分类: 教师专栏

小语研修群里有位教师提问“风来了,榆树先呼叫;雨来了,榆树先冒烟。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人回答是:“拟人”;

 

又有人回答是:“比喻”;

 

还有人回答是:“拟人加对仗”。

 

我觉得,完整的分析,这几个答案都不确切。我给出的答案是:对偶、拟人和比喻三种修辞。

 

第一、这里不可能是对仗,而必是对偶。我们来分析下这两个修辞的本质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由此我判定问题中提到的句子运用的是“对偶”而不是“对仗”的修辞。

 

第二、“风来了,榆树先呼叫”这一分句显然是拟人,不可能是比喻。提问的老师说,有别的同事认为这里是把“风声比作呼叫”。这种说法不成立。

 

比喻句分三种,一种是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 以两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另一种是暗喻,又称为“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还有一种就是借喻,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

 

由此,很容易判定这里运用的不是比喻。呼叫(hūjiào) call out∶大声叫喊的意思。特质人喊叫。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肯定的。

 

第三、“雨来了,榆树先冒烟”这一分句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因为这里的“烟”本就不存在,这里的“冒烟”这个情状的描写显然是指“雨”,或者说表现的是:雨蒙蒙的情景。是借喻无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