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革新里小学“阳光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东城研修》-2017年第5期】

(2018-03-01 10:32:19)
分类: 《东城研修》2017年度文章汇总
革新里小学“阳光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东城区革新里小学

一、课程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行动指南,课程建设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我校课程建设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加强课程的选择性,让课程建设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品味提高的重要媒介。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是我们思考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受益者,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来源。同时,我们将家长作为我校课程建设的资源,即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也便于构建家校之间在教育问题上的共同职责。
(三)坚持“专业、规范、特色”的原则
首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重视机构专业人员课程建设的学习,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队伍的专业发展。其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校先后建立了《课堂小组合作操作流程》、《课程评价体系》等制度,规范师生基本行为。同时,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特色原则,将阳光教育的传统、艺术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
二、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学校办学、落实培养目标、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阳光课程是我校结合阳光教育品牌而构建的校本化课程模式,带有浓厚的多元、公正、个性的阳光文化气质。我们的课程建设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润育,也将修艺润德的特色培育贯穿始终,既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为每个学生铺就个性发展底色,既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积淀,更注重心灵的滋养、情感的丰沛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目前已形成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和艺术素养有机融汇的阳光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管理、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评价四维一体的课程发展格局。
开发阳光课程体系,从生本主义出发,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从关注怎么教指向教什么和怎么学的深刻转变,实践“阳光五生课堂”,将文化基础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阳光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特体验,整合各级教育资源,搭建以体验、互动性结构为特征的社会参与,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色彩。阳光课程体系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将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中。课程依托修为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将学校提出的六德四行四商目标显现于学生的有形表达中,从而唤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自主发展。同时开启阳光评价课程引擎,为阳光课程保驾护航,在评价与课程并行中,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志趣的唤发,评价推动课程成为师生生命互动的载体。
我们期待阳光课程没有边界、有机融合、多元立体,有效培育师生健康和谐的阳光心态,将阳光教育的办学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落地生根。
三、课程内容

我校阳光课程体系如此图所示,以太阳的形态表示课程框架,体现我校阳光办学的形感,同时反射我校注重课程间没有棱角和边界的融通。课程体系以阳光教育为圆心,既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同时也寓意所有革小学子都在阳光的普惠下,能够“乐学善思 勤勉励志;明志笃行 尚美进取”。我校阳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中,以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和艺术素养五个领域为维度,为培养优秀学子、构建阳光人生,整合各级教育资源,消除教育壁垒和学校围墙,将“六德四行四商”目标落实于课程实践中。依托艺术教育这一特色形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展示,课程促进学生、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将学校提出的“四商”目标显现于学生的有形表达中,从而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发展。
四、课程实施
(一)学科课程奠基学生发展基础,落实育人目标
 1.整合教材,课程模块化
我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倡导教师整合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我们分三步走:首先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梳理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全册教材模块划分,其中包括对每一模块的学时安排以及学法提示。其次,在全册教材模块分析的基础上,以主题模块形式进行打包分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时分配以及每学时具体内容。最后,在主题模块之下再次进行学时分解,进行学时授课。模块化教学将碎片化、分散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节省教学时间,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知识延展,扩充学生视野。在这当中,教师梳理教材的能力、有效设计教学的能力得以提升,让课堂教学教有方法,教有实效。
2.艺术融入,课程艺术化
在课程的二次创造中,我们以艺术教育撬动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每个学科之中,从而落实五维目标中“艺术素养”的培养。我们又将学科剧搬上课堂教学的舞台,在剧目展演中,既落实对知识学习的检测,同时在全学科中落实育人目标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学科剧的融入,不仅让知识的学习得以巩固,更使得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让课程学习在艺术的氛围中彰显魅力。
3.校内外结合,课程主题化
为将育人效益最大化,学校倡导课内外结合,在不同学科之间,以同一学习目标、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将各学科相关知识内容、能力提升点进行整合,实施跨学科融合,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联合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博物馆课程,就是以年级走进博物馆为载体,以年级主题教育为切入点,在多学科融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作用点都是落实到育人目标的培养。课内外跨学科融合,采用开放型思维方式,改变由于学科封闭和人为造成的知识断裂,从而促进知识间的相互补充。就教师而言,多学科融合,不仅使原有学科单一的主题变为多学科共有的主题,在教学上更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融通,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内外结合,对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更为一致,有效提升育人效益。
4.打造“五生”课堂,课程主体化
我校以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打造阳光“五生”(五生即生活、生态、生长、生动、生命)课堂,促学生快乐成长。因此,学习方法的研究上侧重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落实课程中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校取消作业本、练习册,而是采取“三单”式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法。
(1)“三单”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三单”,指的是“优学实践导学单”、“优学实践展讲单”以及“优学实践展示单”。“三单”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中“学”的重要支架,发挥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习方法。
优学实践导学单重在对学法的梳理与引领,培养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思考与选择。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习惯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依据教材需要,选定学习方法;最后在导学单设计中将知识贯穿其中,落实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导学单在使用上,课前、课中均涉及到。课前自主学习解决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课中通过导学课,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先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再想哪种方法更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模式。
优学实践展讲单重在在自主合作模式下进行研究,整体展示自己的思维以及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交流、讨论、辩论,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整理成能够表达的模式呈现在课堂上。同时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自我评价、朋辈评价的习惯。通过评价习惯的培养,落实学生倾听、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展讲单的落脚点不仅仅是问题解决,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情感式表达呈现出来,最终落在对学生“情”的培养目标上。
优学实践展示单是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通过不同的进行展示。例如演、画、写、唱等表达形式。展示单设计依托于学情,将同一类学生进行归组,让学生在彼此分享、彼此帮扶下呈现学习最优化。
 “三单”中,“导学单”和“展讲单”是课堂实施的基础,关注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单”则更凸显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三单”的使用,不仅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时促进教师课堂行为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2)小组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有效落实主体性课堂教学,我校进一步强调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在互研导学 2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及习惯养成。 
目前,我校各年级各班均已形成固有化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共享学习方法,倾听习惯、表达习惯也得以培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逐步养成评价意识。我们认为,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以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只有在基于固有化小组合作模式,基于小组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仅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手段落实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自主意识的形成。
在课程实施中,通过“优学实践三单”的运用以及小组合作式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学有法、学有趣、学有获,是落实核心素养学习基础的关键。
无论是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校都是在围绕学生知识目标落实的基础上对教材、对学习内容、对学习方式进行再创造。创造的最终结果使“知情”统一、“知行”统一、“知意”统一以及“知艺”统一,为学生铺好学习知识的底色,促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模拟课程激活学生发展原动力,落实育人目标
“模拟社区”情景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目标,以有趣、有形、有益、有责的实践阵地为载体,以储值阳光币的形式为抓手,实现在课程中激活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模拟社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使其在兴趣动因的驱动之下,将培养目标进一步内化为学生可参与的执行性小目标,并以获得阳光币的形式鼓励学生践行性地达成目标。我们的阳光币分为美德币、美行币、美艺币,每一个币种对应我们情意行艺的相应目标,由不同层级的阳光币发布者根据目标达成度发布阳光币。例如:某学生达成了“帮扶特需小伙伴”的执行性目标,由该目标阳光币发布者——学习小组组长发给其一枚美行币。
当学生阳光币储值达到相应课程要求时,便进入了课程体验,正是由于一次次快乐的课程体验,使学生有了进一步落实培养目标、努力获取阳光币的动力,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更为开放自主的课程实践中,使学生在自律主动中不断成长。例如: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储值了一定数量的阳光币,进入到模拟社区可以选择不同课程,如持阳光币作为投资进入到创业平台的股市课程当中,通过向其他班发起有关落实常规评价的倡议,一旦发起班、入股班达成标准,阳光币股金将翻倍,从而获取收益;学生亦可持阳光币根据管理平台工作岗位所需币值,兑换角色,体验课程内容。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在生动体验中践行;在积极践行中成长。
(三)拓展课程助力学生自主发展,落实育人目标 
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课程是我校立足艺术特色自行开发的关注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成长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在原有特色发展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在构建走向教育4.0时代的课程文化中,立足核心素养润育,以艺术教育为抓手,搭建立体美育平台,在自主发展类课程中,为学生成长打下浓厚的艺术底色。
自主发展类课程从课程资源的设置、课程实施方略的制定到课程评价的引领都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艺术体验,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切实可行、富有效果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类课程我们将其分为三级:一级:启蒙课程,即技能训练培养爱好,如,童艺情韵校本课程;二级:素养提升课程,提升素养发展兴趣,如社团活动课程、小小课程、班级年级名片课程、;三级:培育课程,培育精英形成特长,如特色艺术工作室课程、艺术评价课程。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力求突出三个特点:① 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自主发展。课程设计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②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③ 突出课程的自主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让课程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校的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课程,在坚持艺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构建美育格局撬动课程发展,培养有民族情怀、有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又要有放眼世界的宏伟志向;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既能全面发展,又能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主动发展,形成个性特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