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调研报告【2017年第4期】

分类: 《东城研修》2017年度文章汇总 |
东城区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单位 /
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笔者
/ 张 洁
张 磊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和传统美德。它们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着我们中华民族仁爱孝悌、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为了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北京市教委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项目”,东城区教委高度重视,制定了《东城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东城区中小学推进经典诵读实施方案》等文件,督促各校进行认真部署并加以落实。在教委领导和各学校的努力之下,东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推进工作卓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掘各种教育资源。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德育科及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部对东城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现就此次调研工作的过程及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此次调研对象面向东城区所有中小学,包括职业高中在内共有87所,其中小学52所,中学35所,
共发放问卷87份。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0月28日,截止到2016年11月10日,共回收问卷87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总表
调研问卷回收情况
(一)主管部门情况
表1:课程主管部门
如表1所见,东城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管部门并不是单独放在课程处、教学处或者德育处来负责,82.7%的学校采取了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和管理。其次是德育处,约为8.2%。放在课程处的比例最低,仅为4.1%。因为各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组织形式也是以多部门融合统一行动为主,利于组织与管理。
(二)制定实施方案情况
表2:制定课程方案情况
为推进传统国学教育,东城区中小学中91%的学校都制定了自己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仅有9%的学校没有课程实施方案,可见东城区中小学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基本能够做到有规划,有管理,对于课程推进有切实的制度保障。从表中数字不难看出,小学课程方案落实的情况要比中学理想。
(三)课程总数
表3:课程总数
通过统计,东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的课程共有916门,可谓精彩纷呈,包罗万象。其中排在前四名的课程分别是:其他、手工技艺、经典诵读和民俗文化。像中国传统元素书画艺术、茶道艺术等课程也在东城区中小学广泛开设。
(四)推进课程实施的教育形式情况
表4:课程实施的教育形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程方式来推进,其次是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以学生社团形式推进,不管是力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是很有限的。
(五)师生参与人数
表5.师生参与人数
从表5看出,东城区中小学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庞大的,每个学期大约会有3742位老师直接参与到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来,学生的受众人次也达到了23万多人。
(六)课时安排情况
表6:课时安排情况
在课时安排方面,东城区约96.7%的中小学校都会安排固定课时,仅有极少数的学校没有固定课时。在固定课时中,利用校本课时的约占36.3%,各学科渗透的约占12.1%,而选择其他形式的课时占到了最大比例48.3%。可见,为了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质量,学校努力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各种形式的进校课程有机整合,如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使传统文化的落实得到高效的保障与实施。
(七)课程实施途径
表7:课程实施途径
在课程实施途径方面,以校本课程方式推进的约占46.9%;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学科课堂进行教学渗透的比例约为24.8%,通过校外实践方式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最低,仅占2.7%。可见,以校本方式和各学科渗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学教育是大多数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选择校外实践方式的比例最少。除此之外,中小学在课程实施途径上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中小学采取校本实施和学科渗透的比例相同,中学和小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校本课程和学科渗透上。中小学通过社团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差别不大,仅仅相差3个百分点。但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学校外实践活动的比例为2%,而中学达到了11%,两者相差9个百分点。原因或许在于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他们的身体机能更加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更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学校老师更放心让学生们走到社会上体验和实践。
(八)教学方式
表8: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中,东城区中小学选择的方式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其他方式、学科课堂教学渗透、项目设计和社团活动,比例分别为:32.1%、26.9%、17.9%和15.4%。采用比例最小的为校外实践活动方式,比例仅为2.4%。可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在学校内部完成。中学的校外实践活动方式比例为8%,远远大于小学的比例1%。其他的教学方式中小学的差别并不算太大。
(九)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表9: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仍旧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约为58%,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例占到了25%,其次是社会实践比例为12%,比例最小的是小课题研究,仅占5%。可见目前东城区中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仍然是以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需要加以关注和改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比例有待提高。中小学在学习方式上面,由于年龄学段的不同,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区别。中学生采用接受式方式的比例为46%,比起小学的比例69%要低23个百分点。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比例也比小学要高出11个百分点,社会实践也高出9个百分点。可见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小学阶段。
(十)教学场所
表10:教学场所
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东城区中小学绝大多数的教学场所都是在本校,比例占到了86.3%。极少比例的课程会放到博物馆或者文物古迹等场所进行,比例很低。可见,学校和课堂还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其他社会资源和教育机构的资源利用及整合仍处于低级起步阶段,既不成规模,也难以成系统,持续性的开发和挖掘仍显得不足。
(十一)师资来源
表11:师资来源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方面,东城区中小学校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己本校的老师来承担,比例为约68.9%,外聘专家的比例为22.9%,其次社会机构比例为7.1%,家长资源是利用最少的,仅占1.1%。在利用本校师资力量方面,中学学校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小学,多出了18个百分点。但是在利用社会教育机构、外聘专家、家长资源方面,小学学校的比例达到了40%,比起中学要高出18个百分点。可见,在家校协同教育方面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小学学校做出的努力和尝试要比中学学校多出许多。
(十二)校本培训方面
表12:校本培训方面
在教师培训方面,东城区中小学有45.5%的学校选择参加区级培训,其次外请专家集体培训为31.5%,选派骨干外出培训比例最低,约占23%。可见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训方面,学校采取的方式很多样化,而且中小学都把区级培训作为最主要的教师培训方式。在选派骨干外出培训方面,中学比例要略高于外请专家培训的比例。小学很注重外请专家的培训,与参加区级培训的比例相同,都约占了43%,在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方面,小学的比例最低。
(十三)选用教材情况
表13:选用教材情况表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方面,学校选用自编的校本教材比例最大,约为51.3%;其次是专业机构编写的正式出版物,约占40%;选用北京或者区县地方教材的比例最低,约为8.7%。可见,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东城区中小学校本化实施色彩浓重,非常具有学校各自的校本特色。
(十四)现阶段的教育成果类型及内容
表14:现阶段的教育成果类型及内容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果方面,东城区中小学的成果形式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自编校本教材、学习活动手册或任务单、优秀活动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教学实录、活动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其中自编校本教材比例最大,约为30%,其次是学习活动任务单或者手册,约为22.1%。其他形式的如优秀活动案例或者教学设计等,活动微电影的比例最小,仅为0.9%。
表15:申请相关课题情况
在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研究方面,东城区中小学申报的学校数量为20所,仅占中小学学校总数量的23%,申报的课题为39个。可见中小学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并不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其中,小学的课题校有14所,比起中学的6所多了8所学校,课题数量也比中学要多15个。所以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不管是从重视程度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比中学做得要深入。
(十六)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活动
表16:东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品牌活动
二、调研结论
1.东城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已经全面覆盖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各个中小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基本得到全面落实,课程推进有制度保障和管理规范。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备,课时安排机动灵活,师资配置充足,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覆盖面广。
2.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时安排有保障,大多数的学校采取了校本推进和学科渗透相融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以接受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多采取在学校内完成,以接受式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教材的选用以学校的自编教材为主,兼辅以正式出版物,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自主性和持续性。
3.东城区中小学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注重联系学校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教育成果。这些教学成果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许多中小学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品牌活动,不仅在东城区,在北京市,甚至在全国都发挥了自己的积极影响。
4.在教师培训方面,东城区中小学首先依靠的是区级研修平台,其次是外请专家培训和选派骨干培训。学校对于高水平高级别的研修培训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的。在开发利用其他社会机构资源和家长资源方面,东城区各中小学情况不一,总体上来看力度不大。
5.东城区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实践操作层面,对其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尚显薄弱,研究课题和研究学校数量都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科研引领的态势和氛围。
三、问题及建议
1.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方案,确保每一所学校都有课程方案与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时落实到位。
2.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项目设计、实践体验等方式转变。
3.加强区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指导。
4.积极引入社会和家长资源,扩大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队伍,走家校合作的道路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
5.加强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通过科研引领的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促进学校和老师转变保守的思路,以期在实践中创新,更高效更有内涵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