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研学 课程的实施模式【2016年第五期】
(2017-05-03 22:03:51)分类: 《东城研修》2016年度文章汇总 |
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研学课程的实施模式
北京五中分校
韩 竹
王文彦 陈求实
韩忠海
李美清
根据国家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东城区课程设置要求,制定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学年为周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流程,统一布置各阶段的实施工作。五中分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参加创新大赛开展的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参与、利用学科课堂及课后作业时间、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阶段学校又研发了“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利用选修课堂和课余时间、结合校内外资源;第四阶段是到2012年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纳入课表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自2012年至今的五年实施过程,不断优化实施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效果显著的“4+n+4”的模式。
一、课题背景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自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探索以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面临如何实现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问题。课程开设上存在着“计划”与“执行”分离;师生的课程认知上存在着“熟知”与“真知”同一;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维”与“多维”分离;课程实施方法上存在着“单一”与“多样”分离;课程保障机制上存在着“制定”与“监督”缺失。其根源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了课程计划落实;教师的感性直观认识的片面性影响教师的课程认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力的局限导致课程内容分离;传统教学思维定势使师生在活动方式上缺乏创新。因此建立主客体之间的“校内”、“校与校”、“校与社”多层统合,使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重视与学科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借鉴,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体系。在实施层面,探讨了实施的方法,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多维主题融合、“学校+基地"内外资源整合、多种活动方法分级运用模式,然后进行模式整合,形成课程实施的动态复合模式,以弥补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不足,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在具备了完整的课程内在结构和合理的方法指导下,不断实现主客体要素的整体性生成。由于课程内外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整体性生成又处在变动之中,由此建构研究性学习课程“4+n+4”的动态生成模式,以课程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观念路径、行为路径和发展路径来保障课程的整体性生成。这一模式和策略已通过实践案例,在一定范围内验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更加凸显,构建基于校内外资源整合、长短课结合、集中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以学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二、实践过程
(一)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场所突出地域特点同时体现全球视野
1.校内建设研学课程特色研究室或研究角
多年来,学校在完善常规学科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学科实验课的准备间、学校花房、闲置的小房间、学科实验室重新规划一下,空出一块角落等改造为能容纳4、5名学生做课题的小研究室。如机电创意制作、电子技术操作、模型制作、电脑巧组装、环保乐器制作、木梁承重试验、温室大棚、动物养殖角、生活中的化学研究、3D模型、玩具中的物理、结构建模、标本制作、生物技术、创意环保实践等小研究室或研究角。一些简单的课题研究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学生利用课间、午休、放学后时间,就可以做一些观察和处理。
2.学校提倡学生研学课题突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五中分校地处北京的老城区,周边名人故居、博物馆、风情街、自然景观、科研院所比较集中,我校学生的研学课程到目前已涉及到的周边场所有茅盾故居、地安门大街、南锣鼓巷胡同、老舍纪念馆、国子监、孔庙、什刹海文化圈、北海公园、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化工大学、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玉河街区园林、钟鼓楼、民俗博物馆、地坛公园、雍和宫、古观象台等。这些地域资源一般从学校出发20分钟可以到达,学生时常接触总会有一些发现和感悟。
3.拓展市内各区县、外省市、国外场所资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课题,是我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首要来源。学校研学课程的场地在突出地域资源的同时,适当拓展市内各区县、外省市、国外资源。
(1) 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2) 从学生生活情感出发,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
学生们非常热爱我们的五中分校,喜欢学校和善的老师,喜欢学校丰富的课程,校园面积过于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于
7平方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学校的发展,绿化面积离花园式的学校相距甚远等等。对超小的校园他们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研学老师就向同学提出绿化校园设计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对从多角度对校园展开调研,设计出极富创意的美丽校园……
(3) 立足社区生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作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全面了解社区,增强学生对社区生活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并主动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建设社区的行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道德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寻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指导的局面。“分档式节水水龙头的设计研究”……
(4) 从社会热点事件中发现的课题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有学问的人,还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走向社会。
到目前我们的研学场所已建立了区内16个基地、市内区外8个基地、到达了17个省市、19个国家。研学场所的多元化为研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二)研学课程实施突破时空限制以4+n+4的形式有效运行
五中分校研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案突破时空限制有效运行,用这样四个短语概括为,进度学年统筹、时间集散结合、课表集中安排、假期小组独行。我校研学课程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课表集中安排与小组分散开展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平均分配到每周,确保2课时,集中指导方式:跨班级、跨年级,按指导教师分班,即两个年级重新分成31个研学课程班,每个研学课程班6个课题,每个研学课程班36名左右学生,每个研学课程班一名指导教师。即第一学期学初安排4课时集中授课,内容由新初二年级做结题报告,新初一学生了解研学课程的特点。期中安排集中2课时学习,主要讲解如何做课题申报,一个月后全体学生第一次申报课题,经过初选,入围课题向全校公布,未入围学生可以向入围课题二次申报。第二学期开学初安排4课时集中授课,课程内容为学生做课题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订实施方案;学期中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结合学校各种实践课程,针对课题需要开展n次小组课题研究,学期末再安排4次集中授课,用学生做中期汇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做资料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这一安排的落地得益于学校研发的每学期大小两张课表,其中大课表就是传统按40分钟编排的,小课表是集中时间开设课程,研学课程在两张课表上都有体现。在大课表中研学课程与班校会和选修课共用课眼,交叉进行。这张表是研学课程全年的安排。从表中可以看出,研学课程全学年分十一个阶段,新一轮研学课程是在第一学期期中以后开始申报课题、组成新的课题组,期末考后是学校1周的小学期,在此期间将安排3天半共23课时集中开展研学课程,寒假,课题小组分别独立开展;第二学期的前三周,每周2课时研学课程,开展各课题组的中期汇报,和集中讲座,讲解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研学评价方法等,第二学期期末考后的小学期,同样安排3天半共23课时集中开展研学课程,各课题导师指导学生准备结题、论文撰写、展示交流等,暑假各课题组自行完成报告、论文、汇报的撰写制作;新学年开始的前三周,同样每周安排2课时研学程,新初二、初三做上一学年课题结题展示交流,新初一聆听观摩;在此期间用3课时完成全校研学讲座,讲解研学的性质和选题方法。从整个一学年的安排可以看出研学课程的起始滞后半学期,这样可以保障新初一学生也能在第一学期期中考后,自主开始课题研究。
配合研学课题学生的自主实施,学校自编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手册和《身边生物的观察与研究》等研学课程的校本用书。从2014年学校全面启用研学课程京版教材,参考这套教材,许多班级开展了研学课程的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围绕卡的制作使用等问题开展的系列课题研究,就是依据京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卡通世界开展的主题性研学课程。人工释放螳螂对环境害虫防治作用的研究,是学生依据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的班级主题研学课程。
(三)拓宽引进师资的渠道满足学生研学的双导师
研学课程由学校课程处负责实施管理,课程处聘请校外校外专业人士、专长家长、硕博志愿者、外国留学生等多方力量组成课题导师团队,主要提供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的指导。这是中国建筑科学院室内空气治理专家在指导学生用空气检测仪检测空气的质量;这是北京亚都空气污染治理公司专业技术员为学生讲解空气净化器的原理;这是北师大博士生在学校温室指导学生做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记录;这是北大蛋白质实验室的美国博士留学生教学生如何使用PCR仪;这是我们专门从事马繁育的热心家长指导学生对小马驹的成长做测量;这是北京林大教授跟学生们交流我国杨树花絮的治理现状;优秀的师资队伍带动了研学课程水平的提升。
学校成立了研学教研组,由2名专职教师,两套班子协作组成,一套是由学校五名研学骨干教师组成研学核心组,他们具体负责学校研学课程的建设和整体实施,每位核心组老师负责2—3个专业领域,作为相对专职的研学教师,全程给予学生研学方法指导,督导课题进展。同时结合每学年学生申报的课题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聘请由多方力量组成的课题导师团,这些课题导师有校内选拔的学科教师、有校外专业人士、专长家长、硕博志愿者、外国留学生,每学年学校都要聘请40多名课题导师,课题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的指导。
(四)研学内容基于学生经验自主选择
学校研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始终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课题由学生自主申报,每学年的课题申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校学生参加申报,经过核心组老师评审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初中学生研究的课题;第二阶段入选课题向全校发布,未入选同学,可以再次向入选课题申报,自愿组成课题组。这样生生有课题,每学年全校将有二百多项研学课题开展,课题涵盖:
人与自然→体现学生亲近自然→关注北京的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人与文化→体现学生感受人文→弘扬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人与社会→体现学生走进社区、公共场所→了解生活、关注现实社会;人与自我→体现学生认识自我→开发塑造和完善自我人生;学生的研学课题体现出科学、技术、社会、艺术的内在整合,所用知识涉及初中各学科,并超越学科范畴。
(五)研学课程的评价
1.研学课程采用量表,由研学教师定期对课题情况进行检查,对学生研究进度监控,以保证课题的有序有效进行。
2.研究性学习课题材料存档制
。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探究中,注重收集整理材料,实行“档案袋”管理,课题结束时,整个课题组材料学校统一存档。
3.研究性学习成果公开展示,每个课题组都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接受多方面公开评价。
三、实践效果
五中分校研学课程开展的整套方案,实践活动占用了2/3课时,体现出实践活动是研学的最基本开展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实践化”、“课外实践课程化”、“闲暇活动学习化”。突破了校园、教室的制约,超越传统课时限制,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