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16年第五期】

分类: 《东城研修》2016年度文章汇总 |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杨
磊 李
蕊 杨
倩 杨
帆 吴
炜 杨
梦 杜
鑫 何
静
2013年4月,被区教科所批准立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坚持以研究为突破口,夯实教学常规,推进的整个过程可谓扎实有效。从第一学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后来的贯彻实施,总结提升,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重新梳理“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在课题立项之前,总体感觉我校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概念是模糊的,影响了教师对目标制定和流程设计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语文教师们逐渐明确了这个概念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目标,针对低中高不同年段在第一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思考如何从目标的确立,来把握一节课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就是说,所有老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是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来指定的。另外,结合小学语文低中高年级不同的教学特点,研究出阅读教学在不同年级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
二、探索低中高不同学段,体现主体性教学特点的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既然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检测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准确、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那么,制定教学目标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我们不仅要总览课程目标,还要心中有目标的序列,按照低中高学段,给“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训练项列表。
在梳理这个训练项列表的时候,我们结合“主体性”概念,从语文“听、说、读、写、思”几方面来整理和发现。
http://s1/mw690/003xEOfDzy7aLyPMligf0&690
http://s15/mw690/003xEOfDzy7aLyPTbae9e&690
http://s1/bmiddle/003xEOfDzy7aLyPZYuk10&690
http://s10/mw690/003xEOfDzy7aLyQ6Jvze9&690
http://s15/mw690/003xEOfDzy7aLyPTbae9e&690
http://s1/bmiddle/003xEOfDzy7aLyPZYuk10&690
http://s10/mw690/003xEOfDzy7aLyQ6Jvze9&690
这不是将课程标准简单地罗列,而是找出各年级段之间训练项目内在的联系,由此了解当前执教的年段、年级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且了解这目标与前、后目标的联系,在什么基础上达到这个目标?为了达到后目标,目前的教学应为之打下什么基础?这样就不是孤立地看当前的目标,而是将它放在训练链中,因此具有序列性。制定教学目标时,可照这张表格,找出年段训练节点,“瞻前顾后”地制定教学目标。
1.
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童话故事,这类内容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词语,随文识字,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识字特点。
所以,通常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为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认读字的字音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指导有语气或是分角色的朗读,感受不同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从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这个教学目标中,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和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十分符合课程标准中对低段教学的要求。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较之低年级段更倾向于段落的教学,主张引导学生开始体会文章的表达,在字词教学上更多地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了。
传统式的教学目标,教师主要是从教材的角度进行思考,虽也有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但缺少对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的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着教学实施过程。单一的教学目标下教学实施过程也往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实验教师在主体性学习研究的课题带动下,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第一,把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真实情况,纳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第二,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3.高年级的语文课堂,课题组老师们站位于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角度,进一步对教学目标的确立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三、探索低中高不同学段,满足主体性教学特点的第一二课时教学流程的设计
1.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突出识字教学这一任务,实验教师在教学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实践与思考。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色,本着“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的理念,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多样识字,增加兴趣
(3)指导写字,巩固兴趣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蔬菜的同时,认识“又、捉、迷、藏、嘴、越、风”
7个认读字,会写“又、风”两个生字。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色,主要想体现"识字生活化,情境化"这个理念,将识字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1)背诵积累,复习巩固
(2)调动感官,联系生活
(3)拓展实践,指导书写
将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菜谱纳入课堂,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蔬菜,画蔬菜,创作儿歌,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空间,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更好体现。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实验教师由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作者介绍自然衔接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教学内容不再是依课文内容顺序或教师主导的顺序而进行,转变成为随学生的汇报学习而进行教学,将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3.
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高年级的学生特点,会在每课书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定为三个环节: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感知课文,把握情感。
教师在进行到第二环节时,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自学氛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制,带领组内成员自学生字、核对积累本内容,并生生互评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反馈,各组可以提出在组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共同研讨解决。
教师在课堂中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乐学。
这一拓展活动,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有分工有合作,从不同角度搜集到了最全面的中国之父资料,并做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
由此可见,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