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制可口的学生“套餐” ——汇文中学“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东城研修》2014
(2014-11-13 23:47: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东城研修》2014年度文章汇总 |
烹制可口的学生“套餐”
——汇文中学“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北京汇文中学
所谓“分层走班制” 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其实质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走班”的操作办法
1.确定运行模式。我们首先确定走班的学科、层次、固定教室以及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一般说来,鉴于高中学生在数学、英语学科的学习上差异较大,因此,划分成A、B、C 三个层次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每个学科的每个层次班任课教师固定,授课地点固定,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这两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
2.找准层次定位。在基于尊重学生自我选班意见的基础上, 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作为学生, 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 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 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 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一般说来, 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 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 根据标准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给自己打分, 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出自我评价。上述四个方面的评判都由高到低分成A、B、C 三个层次。
3.建立科学评价。走班学生成绩评价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 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同时,设置A、B、C 三层共答试题和任选试题,并设置一部分开放性题目,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分层学科的考试仍在行政班进行。
二、“分层走班”前后数据比对
为了进行有效对比,有关学科选取了实验前后各一次成绩进行对比。考虑到进度一致的原则,所用试题为上一年级(非实验年级)原题,把上一年级与本实验年级数据进行对比。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选用了F检验的统计方法。
表1
学科 |
F |
F临界值 |
与临界值比较 |
P |
显著性 |
数学 |
1.062 |
1.29 |
F<</span>临界值 |
P>0.05 |
不显著 |
英语 |
1.207 |
1.29 |
F<</span>临界值 |
P>0.05 |
不显著 |
表2
学科 |
级组 |
总数 |
均分 |
方差 |
Z值 |
P |
数学 |
实验年级 |
210 |
76.2 |
10.5 |
2.34> 1.96 |
P<0.05 |
非实验年级 |
208 |
73.5 |
13.4 |
|||
英语 |
实验年级 |
210 |
78.6 |
8.7 |
2.19> 1.96 |
P<0.05 |
非实验年级 |
208 |
75.3 |
10.1 |
表1说明在实验之前两个年级成绩显著性不明显,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方法是基本相当的;表2说明实验后两个学科的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均分有一定提高,而学生个体的成绩差异相对降低了。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有以下优点:
1.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基本实现了“让优等生( A 类) 吃饱,让中等生( B 类) 吃好,让后进生( C类) 吃了”的教学目标。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 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 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 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3.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指导。
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便于学生之间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5.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 从此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分层走班制”教学中也出现了的以下问题:
1.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每个学生的分层学科居于不同的层次,分布于不同的教室上课,行政班的班主任很难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因此走班对课任教师遇事负责到底和班主任及时反馈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2.分层学科不便于任课老师落实课后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因此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反馈机制,普遍问题可以适时在课堂集中解决。同时,建立一个校内外均可登陆的师生网络咨询平台,落实按需服务。
3.由于A、B、C 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 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如果不能及时给与必要的心理指导,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因此,学生心理疏导提上课任教师的工作日程。
4.由于走班制,使学生的交往范围超出行政班。因此,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加大,特别是C层班级,可能会造成同学间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交叉感染。因此,教师在学生入班前对学生情况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尤为重要,预防为主,发现苗头,积极引导,把控教学的要求更高。
5.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平添了一份忙乱和涣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因此,走班教学时间与行政班教学时间交叉组合的科学性,可以把“降躁”做得更好。
四、“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趋利策略
结合实验前期所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大宣讲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建立健全教学班的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每个教学班设立一位辅导员,由任课教师担任,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固定每位同学的座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情况。每个教学班设班长一名、卫生委员一名、学习委员一名,组成班委会,负责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其中,学习委员负责管理教学班里来自不同行政班的科代表( 每个行政班的同学中均有一名科代表),这些科代表是由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共同协商选定的。他们作为班主任了解教学班情况的联络员,负责把行政班同学在教学班里的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学习状态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 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C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
4.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三管齐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 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5.合理设置层次班数。优化班级管理,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鉴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 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同时,对C层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利于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帮助差生的有效性。
6.要认真开展“小群体辅导”工作。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特别优异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 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小群体辅导”制度,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以此作为走班制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实验刚刚起步,实践需要探索。需要我们进一步跟踪研究,跟进完善,立足“分层走班教学”,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