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感官教学在数学新授课中的运用

(2014-03-20 14:34:04)
分类: 《东城研修》2013年度

多感官教学在数学新授课中的运用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彭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多感官教学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什么是多感官教学法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

二、多感官教学的方法和作用

1.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因身体、心理及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先天智慧,对于事物的认知方法及能力和接受方法及能力都不同。有些人用这一种方法会学得好,有些人用另一种方法也能学得好,甚至更好。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图像;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故事、音乐;有些人是触觉学习者,通过触摸会学得更好;还有些人是动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身体或其它动作会学得更好……如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观看、听闻、触摸、想象、体验、探究和感觉信息,因“才”施教,殊途同归,就会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让学生实践,亲身经历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总之,人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学习总是通过我们多感官获得知识的,充分利用多感官去学习,会使得学习更容易高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学习方法也已经由传统的学习方法向现代的学习方法转变。现代学习方法的特征是:学习要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其中,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就是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亲身体验的直接经验才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它使学生能够对知道达到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各种感官的调动,是为面向各种性格和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有些同学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最好,被称为触觉学习者。有些学生他们看到学习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好,被称为视觉学习者。有些学生通过音乐、谈话的声音而学习,被称为听觉学习者。以上三种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迅速、充分、有效地学习,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最适合自己的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预设的目标,在课堂上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它也将更好地为课堂精彩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如果将各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交替使用,会使适合各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最大可能得到训练,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益。新课程教学改革就强调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解决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每个学生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显然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的个性受到了压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导致学习能力及效率大大降低。而多感官教学正是弥补了这个不足,它适用于不同的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多感官学习法在数学课中的实施策略

多感官教学听起来很神奇,在别的学科也有很多应用,也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多感官教学呢?多感官教学效果如何呢?

1.形成直观印象。

下面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椭圆,比如餐桌。

问题1:汽车贮油罐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的形状是椭圆,怎样设计才能精确地制造它们?

问题2:把一个圆压扁了,像一个椭圆,它究竟是不是椭圆?

问题3: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

2.给学生一些椭圆模型,让学生触摸椭圆,比如椭圆木块,椭圆的镜子,铁丝质地椭圆。

3.动手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画椭圆。

你来试一试:(此活动必须两个人配合)

⑴取一条细绳;

⑵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板上的两点F1F2

⑶用铅笔尖(M)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看看画出的图形。观察作图过程:

⑴绳长应当大于F1F2之间的距离。

⑵由于绳长固定,所以 M 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也固定。

你来想一想: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长,则所画出的椭圆较扁。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短,则所画出的椭圆较圆。由此可知,椭圆的形状与两定点间距离、绳长有关。

4.多让学生复述概念,理解概念的本质,让大多学生听不同人的声音。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记为2c

学生活动:(使用刚才已画出的椭圆形)按照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建立适当坐标系、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用坐标表示条件并列出方程、化简、说明,学生分组探索椭圆的标准方程。

5.留下时间让学生记笔记。有实验表明,记笔记可调动眼、耳、脑、手多种感官,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避免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问不知。课堂上,老师讲得真情投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切都是这样正常,仔细看时,才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堂课下来,效果究竟如何?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做了一个实验:一篇1800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甲组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组学习成绩最好;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看不到摘要的组成绩最差;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组学习成绩居中。事实上,课堂上的活跃固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也不可避免分散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记笔记则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同时,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多种感官,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强化识记的内容,巩固学习的成果,避免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问不知的现象出现。

6.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讲解例题。

数学应用:已知一个镜面的外沿是一个椭圆,它的焦距为2.4m,外沿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距离的和为3m,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

7.师生小结:观看PPT

一种方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二类方程:

8.课后小结。传统的教学可能会运用到说、读、写和练习,但仅仅这些策略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而多感官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克服学习的困难心理,调动多感官学习,不仅更容易理解,而且记忆知识时间会更长,学习起来更简单。同时,因为多感官教学,教师准备的更多,需要重点对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准备。这样做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会带来快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合作与参与以及巨大的教学成就,对学生有利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四、多感官教学在数学新授课中的推广

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难懂,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多感官教学,以下只是本人对一些数学知识可使用过多感官教学的一点建议:

1.函数可以借助多媒体画图工具“几何画板”,让学生多观察函数图象,从图象中理解函数的性质,也可以借助工具探究,研究一些数学问题。

2.教授立体几何知识时使用多感官教学。几何形体概念以其抽象的特点,仅凭教师口授而不让学生直观感知,非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具进入课堂教学,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从外到内地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时,我从直观入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出面、棱、顶点来:先在一苹果上平削去一块,看一看,摸一摸,削成的面和刚才的面有什么不同?讨论得到什么?……

3.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新课教授时使用,椭圆在讲授中比较容易;双曲线比较困难,需要老师多引导,让学生多思考;抛物线的图形比较熟悉,但是根据定义自己设计工具画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备学生,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扰。

4.三角函数可以结合物理讲解。使用物理学科教学中使用的示波器、单摆等。本来三角函数与物理的渊源就深,采用物理教具可以让学生更加渴望学习新知识。

综上所述,多感官教学法在教学中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多感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多做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